临老入“褡袋”,休矣
□ 巫庆明
“黄麻布褡袋”,是连城宣和一带人装东西的布袋,简称“褡袋”。目前,失传,不复存也。
传说,百年前,家乡有一擅长捕捉活蹦乱跳动物的能人。其时,无环保意识,见什么抓什么,别人晚上照着松光火用工具叉泥鳅,他却白天下田徒手抓,手到货来。泥鳅平时藏烂泥田,不露身,只现两根胡须,一般人哪能察觉。他双眼一睨,食指中指轻轻一夹,泥鳅舒服出水,入鱼篓。聚会,瞪眼,吐泡泡。
此公,最拿手的绝活是抓石蛙,本地曰“石冻”。抓石冻者,乘着月色,摸黑夜行,出没悬崖峭壁。石冻蹲在溪涧石板上捕食、乘凉或聚会,被他擒拿入袋。你看我,我瞟你,唱歌,咕咕咕咕,冤枉冤枉……
一次,夜已深,袋将满。此君口哼小调,得意而归。途中,隐隐约约有人说话,大半夜,深山老林,何人多舌?屏着呼吸,环顾四周,停,声无。走,侧耳,音起。这回听清楚了,声音自“褡袋”出。“想不到,临老入回黄麻布褡袋!”嘶哑低沉,不听则已,越听越怕,令人毛骨悚然。传说中的“石冻鬼”被他捉了。那还了得,撒腿便跑,惊恐万状,不顾头腚,狂奔。大喊“石冻鬼,石冻鬼来了!”褡袋弃地,石冻悉数逃之。及至家中,作寒作烧,大病一场。别人疑惑不解,他只好道出真情。也许是残害生灵太多,上天有意点化,让其回头。从此,他金盆洗手,再也不干那营生。留下“临老入黄麻布褡袋”之笑话,流传下来。但凡老年不如意,不称心之事,或遭遇挫折等均被称为“临老入褡袋”。
如今,又有入“褡袋”者。谁?正是在下。
数年前,卸去“孩子王”之繁忙事务,闲居在家,电视看腻,发小朋友城里当“免费保姆”,没伴。于是,邀我在市区谋得一事,小区打工,穿上保安服,佩戴装备,有模有样,照镜,挺精神的。日班、夜班轮流,12个小时,周而复始。
初来乍到,小心行事,尊重老工友和管理员,虚心请教,截长补短,和睦同事。工作积极主动,熟悉和提高业务能力及管理环节。同时,与本小区业主搞好关系,注意语言、仪表,很快进入角色,有异他人。
年关,窃贼陆续回家。三更,一小偷窃得电动车欲出大门。上前,拦,问,“这么迟,还去哪?”做贼者心虚,以为露出马脚,赶忙弃车逃离。追,未遂。歪打正着,赃物留存,归还失主。
有人说,你干吗那么顶真,难道你少了花的票票不成?奔波大半生,该享受一番。还有劝,“去不得呀!君不闻,天下乌鸦肉都不会白的,进城打工,倍受剥削压迫,还要受气。”还有说,“人心不古,世上同道欺生之徒多多,行事妒忌损人也”。对!也不乏古道热肠者。
这里,春节没放假,有年不能过,有家不能回。谁叫你吃了这碗饭,干了这一行。领人钱财,为人消灾。除夕,鞭炮阵阵,声声入耳。同班工友回家过年。人们吃着年夜饭,我独在此煎熬。借来乐器,拉上几曲,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曲未终,指不动,弓已停,潸然泪下。
一晃几年,顾此失彼,家乡很多事未过及,亲戚朋友被冷落。对,人情世故不能丢,老家来回,火车票搁置箱中,久之,一大摞也。
花甲之年打工,临老入“褡袋”个中滋味,鲜为人知。来生要当大老板,千万莫做小员工。临老入“褡袋”,自己种果自个尝,可谓不幸之。然,历难是财富,临老入回“褡袋”也是福,一俟跃出“褡袋”,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