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华盛文:

抗美援朝显身手


□ 融媒体记者 张梓睿 通讯员 罗全斌

华盛文,连城县曲溪乡黄胜村人,是一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过3次功的老兵。1924年出生的他,如今已是98岁高龄,可回想起当年的烽火岁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在他的叙述中,一幅幅画卷缓缓铺陈开来……

1945年8月,21岁的华盛文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几经辗转后到了东北葫芦岛的新民县,被编入国民党71军91师271团第3营机3连当步兵。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华盛文在战斗中负伤被送到沈阳的临时第一医院治疗了半年多时间。同时住院治疗的有14名伤兵,其中有一名来自湖南的中共地下党员,经常给伤员们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投奔共产党。华盛文觉得共产党好,便经常向他学习,两人成了好朋友。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同月底,沈阳临时第一医院的设备、房子及伤员全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后方医院接收,当时负责接收的同志是一名姓彭的主任,并带来了一整套的工作人员。华盛文在医院工作了半年,1949年6月医院解散,他被编入辽东军区警卫营机炮连。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1月,华盛文所在的警卫营出发前往朝鲜战场,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走路,走了三天三夜才到朝鲜。他们先到朝鲜长城县,一个月后转到渭原县。1951年4月,华盛文被安排在碧潼县的机炮连警卫营。1952年3月,他原本可以转业,由于当时需要战士,经部队动员后自愿留下来。组织将他由警卫营调到后勤司令部俘房管理处,负责军邮工作,每三天负责回安东(现在的辽宁丹东)领取信件。

当军邮近两个月后的一天,华盛文同往常一样,准备将邮部已经分好的邮件、报纸、信件送到渭原俘虏管理处,不想却在路上遭到一个特务的手榴弹袭击。华盛文一边吩咐司机注意行车安全,一边飞快地从腰间取出冲锋枪向特务扫射,特务见机不妙只好逃走了。华盛文和司机将邮件等完好无损地送到渭原俘虏管理处,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1952年11月,华盛文和战友傅广祥受命将一封关于战争谈判的密件送到彭德怀手中。邮包的封面只有“彭德怀收”几个字样,要求他们在24小时内骑车到上千公里外的志愿军总司令部,将密件交给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由傅广祥驾驶一辆苏式双缸两轮摩托车,华盛文负责联络中途各个哨卡(出示联络标志的红旗和黄旗,当时一般标志为红旗和青旗)。经过近24小时的奔波,终于按时完成任务。三天后,华盛文和傅广祥回碧潼复命,由于路途颠簸劳累过度,华盛文得了急性阑尾炎,疼痛无比,无法坚持工作,部队马上将他送到中国安东医院陆军总院动手术治疗。后因任务重,华盛文提早拆线回到朝鲜战场,并调任后勤处事务长,负责伙食,任事务长期间,华盛文任劳任怨。

1954年3月,华盛文回到祖国,在哈尔滨进行转业前的教育和培训。两个月后,他回到福建,谢绝了组织的工作安排,回到家乡连城县曲溪乡黄胜村,当一名普通的农民至今。

从回忆中醒来后,华盛文老人取出珍藏在家中的一枚纪念章和一叠已发黄、模糊的照片。纪念章的正面是和平鸽图案和“和平万岁”字样,背面是“抗美援朝纪念,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字样,标明时间为1953年10月25日。看着老照片里的战友们,他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永远想念他们,我要替他们好好活着,看着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军队威武雄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希望年轻人一定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