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中城街道上井社区56岁的蔡红莲,从1993年至今先后从龙岩市儿童福利院领养了45名“寄养儿童”,她说:

“只要有孩子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养下去”


□ 融媒体记者 施薇

新罗区中城街道上井社区56周岁的蔡红莲,她没有华丽的外表,也不会有夸张地说辞,但她朴实的爱心却似一盏明灯,照亮了身边的人。从1993年至今,她先后从龙岩市儿童福利院(原为新罗区儿童福利院)领养了45名“寄养儿童”,她的悉心呵护,让这些孩子在“母亲”的爱中茁壮成长起来。22日,记者慕名采访了蔡红莲。

29年照顾45个孩子

1993年,27周岁的蔡红莲来到龙岩市儿童福利院帮忙照顾弃婴和孤残儿童。当时福利院人手不够,孩子们只有白天有人照顾,晚上便只能关在屋子里。那年,福利院开始招募首批“寄养妈妈”,帮助福利院照顾孩子。蔡红莲知道后,第一时间报名填写了申请表。

蔡红莲永远记得第一个寄养在她家的孩子。1993年7月,她将年仅3岁、双目失明、不会讲话、不能独立行走,还患有癫痫、生活不能自理的龙福良带回了家。

虽然是代养,但蔡红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亲骨肉一样看护,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和精力。“我妈很偏心,疼孤儿,胜过疼亲儿子。”蔡红莲的儿子苏健说,小时候,他要玩具,妈妈舍不得买,却买玩具给小他两岁的龙福良。

蔡红莲说,她总共带过45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有双目失明的、癫痫的、脑瘫的、肢体残缺的、先天性心脏病的、自闭症的,除了4个孩子身体基本正常外,三分之二的孩子属于重度残障……对我来说,代养每个孩子都是新的挑战。”

为了照顾好孩子们,蔡红莲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早晨4点多,趁孩子们还在睡觉,她就起床,煮饭洗衣、去市场买菜;6点多,孩子们醒了,便开始给他们喂饭,帮他们按摩。有时,孩子生病了,她天天往医院和家里来回跑,经常脚都跑软了。

29年来,蔡红莲几乎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了孩子身上。最多时,家里一次寄养了6个孩子。

爱是一种责任

“我那时候要照顾这些孩子,老公只能在外面兼职载客来贴补家用。”蔡红莲告诉记者,当时照顾寄养孩子是没有工资的,只给了一些补贴。“孩子要看病、吃药、吃奶粉,给孩子的补贴远远不够花销,这些年我老公一直支持我。”蔡红莲说,现在住的房子是当时老房子拆迁时的安置房,2006年搬过来之后她就专门收拾了一个房间给寄养的孩子们住。

“孩子已经到了咱们家,那就是家里的一分子,这是作为母亲的责任,就是再苦再难,我也要坚持住,让孩子在母爱的保护下健康成长。”她说。

2005年8月,丈夫苏志强遭遇车祸住院。当时寄养孩子龙福菲又因生病生命垂危。蔡红莲每天到医院给丈夫送完饭后,就背着龙福菲来来去去打针吃药,根本没时间照顾丈夫。亲戚朋友们不理解并指责她,纷纷劝蔡红莲趁机把孩子送走。最后还是苏志强站出来“力挺”妻子,蔡红莲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2015年9月,蔡红莲接收一个刚出生10天左右的“小宝”,这是她带过的孩子里最难带的一个。当时福利院领导抱着孩子过来,她因为年纪大了,原本想拒绝这么小的孩子,但是看到孩子太可怜了,她不忍心拒绝,便又接收了下来。然而,这孩子确实很难带,他既会奶粉过敏,又不肯睡觉,一直要抱着,且晚上每个小时要起来一次,累得她精疲力竭。她拿出加倍的耐心和爱心照顾,“小宝”很快就长成人见人爱的“小肉墩”。她毫无保留的爱,就这么温暖着这些孩子们。

“这些孩子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在蔡红莲的家中,最惹眼的是桌子上贴着的曾经寄养过的孩子们的照片。“你看他们多可爱啊!”她幸福地介绍着照片里的孩子们,“这是龙福良、这是龙福菲、这是成汉明、这是他们现在的家……”蔡红莲用手反复“摸着”照片里的孩子们的小脸儿。

她告诉记者,孩子们有些被别的家庭领养走,有些进了特教学校,有些在生活能自理后回了福利院……现在,她养过最大的孩子已经32岁了,他们有的去学医,有的学舞蹈,还有的做了志愿者……“只要我身体还行,只要有孩子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养下去。”蔡红莲坚定地告诉记者。

说话间,她拿出了一个大盒子,“这里面装着的都是孩子们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礼物。”她笑着说,“我的孩子遍布全球各地,他们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蔡红莲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希望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给这些孤残儿童带来家庭的爱和温暖。她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