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检察人员 设陷阱行诈骗


2022年6月5日是星期日,工行龙岩新罗支行一名工作人员在这天下午接到一位客户张女士的焦急电话。张女士称,自己接到一名自称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电话,称“她违反金融秩序法,与主犯李某为同伙,涉嫌非法洗钱等系列犯罪,并提供工商银行账户供主犯进行犯罪活动,要求她配合执法”。通话过程中,张女士一口咬定自己不认识李某,而且自己的工商银行卡从未丢失过,卡内闲钱不多,也没有大额的资金进出。诈骗分子见张女士语气坚决,随后跟张女士核实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诈骗分子通过精准报出受害人身份信息来获取受害人初步信任。经过近15分钟的沟通,诈骗分子要求添加张女士微信,添加后,对方发来了一份有她身份信息的“刑事拘捕令”和“冻结管制令”。此时诈骗分子进一步要求张女士下载名为“安全防护”的APP,要求其把资金转入“安全账户”。这个过程中,张女士始终不信,骗子随即恐吓她绝对不能挂电话、不能切换手机页面,他会把电话升级转接给所谓的“上级长官”接听,“上级长官”语气严肃,震慑力极强。幸运的是,张女士经常与工行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工行工作人员时常为张女士讲解电信诈骗案例,提升了张女士的防骗意识。因此,此通“连升三级”电话未达到诈骗分子想要的结果,最终诈骗分子未能得手。

该案例中,诈骗分子主要使用以下四种诈骗手法:

恐吓“涉嫌违法”。骗子通过自称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精准报出受害人身份信息,以此获取受害人初步信任。然后用检察院的权威性恐吓利诱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等,要求受害人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或进行“账户加密”。

保持联络,步步紧逼。骗子通过严肃谨慎的语气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不断强调绝对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信息,找一个隐蔽的地方继续通话,并要求绝对不能挂电话、不能切换手机页面等,使受害人一步步隔绝外来信息,进入骗子的陷阱。

“拘捕令、冻结管制令”齐上阵。通过添加微信发送虚假刑事拘捕令、虚假最高人民法院的文件、虚假冻结管制令,让受害人陷入恐慌并深信不疑。

下载APP遥控转账、配合资产清查。骗子会要求受害人下载APP,并表示只要受害人配合警方就可以洗脱罪名。并要求受害人按指示填写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网银等信息。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寻觅社会热点、不断迭代升级。他们利用公检法机关的高度权威性,使受害人容易相信而被迷惑。

为防范金融诈骗,金融工作者应加强学习,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确保自身业务素质过硬,充分熟悉诈骗分子的新犯罪手法,提高敏锐度和警惕性。同时,要勇于担当作为,做一名专业且热心的金融人,将日常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客户维护、日常工作中,将普及金融知识、守护人民的资金安全作为己任,用自身行动切实守护好人民的“钱袋子”。

市民也要切实保护好个人隐私,不盲目相信陌生来电。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直接办案,部门之间不会进行电话转接,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