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把“六一”的仪式感传递下去


□融媒体记者 傅晓君

随着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涌入了国内,比起物质匮乏的“60后”、“70后”,“80后”的“六一”幸福了许多,无论从零食、玩具到书籍,比起从前都有了质的突破。

1989年出生的吕春玲,现在是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的一名教师,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每天充满了活力。

25日,和记者说起童年的生活,她表示,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便是她最期待的日子,简单而快乐。因为过节,大人们在这一天也格外开明,主动为孩子们购买各类零食,居然有平时不许吃的薯条、薯片、果冻、糖果、辣条等,收到零食的他们巴不得一口气吃完,就怕过了这一天,大人们又反悔了。

“我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从儿时的‘六一’儿童节给培养起来的,每年的儿童节来临前半个月,我就开始期待。”吕春玲说,儿童节这天,大人们都不批评小孩,学校也铆足了劲儿地给节日“加餐”,有歌舞表演、游园活动、各类竞赛……满满的仪式感。“每年的‘六一’,父母一定会为我买一身新衣服,我所在的小学要求每天都穿校服,只有这一天,我们能穿上自己的新衣,尽情地臭美,我觉得这是对儿童节最基本的尊重。”

春玲上小学的时候,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喜欢画画、做手工的她,“六一”便成了她施展才华的好时候。出黑板报、写美术日记、做好班级晚会的布置工作、参加各类美术竞赛……春玲乐此不疲。“那时的我们,用为数不多的经费购买气球、塑料彩带、拉花来装饰教室。塑料彩带用透明胶粘贴在风扇上,再用手撕成细细的长条,还得用剪刀在长条上刮一下,形成卷卷的效果,风扇一转动,彩带也翩翩起舞,和同学们一起布置教室很开心。“我的美术日记得过全校一等奖,绘画比赛获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春玲自豪地说。

如今,春玲养育了两个孩子,她说如果他们要参加“六一”节表演,她一定会全力帮忙,亲自动手做各种道具,把“六一”节的仪式感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