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

甜野果、肉稀饭是最美的独家记忆


□通讯员 郑丹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一年他出生了。回忆起童年时光,他开玩笑地说是苦中有乐,苦中找点甜。

永定区虎岗镇农民家庭走出的陈清,有兄弟姐妹四人。他是长兄,七岁便承担起煮饭、拔草、放牛、砍柴的活计。为了上学,他背米带菜走上20余里山路,到灌阳干洋小学读书。有时他还扛上毛竹、杉木、草纸等到学校旁的市场贩卖,只为补贴家用。周末回家,他总会在路旁边寻觅些野果,麻藤包、猫合卵、杨梅、桃金娘、酸枣、拐枣、野草莓、山冬桃等等,回家后拿给弟妹们分享。“那时候食物匮乏,常饿肚子,弟妹们看我带回的野果,争着抢着,可开心啦。”24日,和陈清面对面聊到这个时,他笑得像孩子一般。

当我问那时的“六一”节是否有糖果时,陈清苦笑着说:“那是由一张张粮票堆起的年代,生活困难、物质匮乏,城镇居民有发粮票、糖票。我们农民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糖?每每家中煮些青菜稀饭,母亲都尽舀些米汤,把米粒都留给了孩子们。”

那个艰难而质朴的年代,困苦似乎多于快乐。陈清记忆中的“六一”,是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红小兵斗地主》。卢老师扮演贫苦老爷爷,他扮演小卫,一名女同学扮演小红,“地主婆”是一名男同学。大概剧情是:老大爷诉苦后,小红和小卫非常气愤,叫上几个红小兵,冲进地主婆家里,揪住她往生产队部去。在众人面前戴着“地主婆”的高帽,向大家低头认罪。表演结束时,台下顿时掌声雷鸣,台上师生欢笑。演出结束,学校煮了一大锅半肥肉稀饭犒劳小演员们,大家围着那口大铁锅,垂涎三尺。“那时候,这肉稀饭简直胜过年夜饭,当时我吃了五碗,就差撑破了肚子。”陈清回忆,这野果的清甜、稀饭的鲜香,成了儿时“六一”最美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