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应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 林矩鸿
基层往往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也是应急处置的第一环节和第一防线。基层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对高效完成各类灾害事故处置尤为重要。
近日,一名刚上任的镇党委书记向笔者表达了对地方应急处置能力的担忧。该书记所在乡镇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很“年轻”,其中三分之二是新提拔的,不少副职是从县直机关下来历练的,大多没有经历过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应急处突能力严重不足。笔者也发现,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在应急处突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今年初,一乡镇发生山火,该乡镇新任分管领导当即组织乡镇半专业队伍前往扑救,想着能“打早、打小、打了”。然而,因扑火力量不足、处置不专业,而未能控制火情。见火势有扩大蔓延趋势,这时该分管领导才向县防灭火办公室报告,但已延误了最佳扑救时机,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这是领导干部缺少风险研判力的表现。应急处突能力强调的是在紧迫性与突发性事态面前的特殊工作能力,应急处突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干部而言,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地方领导干部在指挥开展应急处突工作时,主要起决策、协调、服务作用,要充分利用技术人员获取的海量数据,认真听取专业人士意见,从而做出科学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领导干部在现场指挥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事,不愿意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某地发生火灾,县委书记在指挥时把主要力量放在山火最猛的地势陡峭区域,结果原本易于扑灭的地势平坦区域的火势不断蔓延扩大,地势陡峭区域的火势也没能控制住。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近年来,新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各地都面临巨大挑战。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培训、演练、实战、警示教育等形式,全面提高县乡两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积极主动应对的意识,还要有会研判风险、能指挥协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坚决避免“外行指挥内行”。突发事件面前,对应急处突能力的考察则往往是不打招呼的即时考验,应急处突能力高低会即时显现、难以“包装”。
“年轻”的领导干部要在小事上多磨炼、多总结,并练就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反应力、精准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力,遇到大事、要事、急事时,才能掌控局势、化解风险。可以说,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关乎身、家、国、天下之安,不可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