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世间》

林国滨 画
□苏冠生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3月1日晚,随着悠然动听的主题曲再次慢慢响起,史诗级电视剧《人世间》迎来了大结局,我感触颇多。
该剧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内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巨变,歌颂了中国人民拼搏向上、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以及勤劳正直、自尊自强的美好内心。
故事始于1969年东北某省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终于2016年城市改造开始,涉及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全貌,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尤其是剧中周家三代人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让我感悟到个人发展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的人生真谛。
作家黛博拉·塔纳说:“一个好的原生家庭,不仅要给孩子创造他所在的世界,还应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该怎样被温暖诠释。”在穷困潦倒的光字片,同为平民子弟,为何只有周家人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人世间》用50年的生活变迁史告诉我们:答案就在于周家淳朴善良的家教家风,在于妈妈温暖与坚韧的爱,在于父母兄妹对亲情的呵护,在于贯穿一生的读书与进取……
电视剧中,在整个光字片,大部分人是穷困且卑微的,只有周家例外。周家出了一个市长,一个教授,一个导演,一个妇产科主任,以及4个清华、北大的学霸。就连只有小学文凭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刚从牢里出来就被朋友们簇拥着带领大家搞搬家公司。而周家“大家长”周志刚只不过是一个常年在外支援祖国建设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孙后辈为何这么优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和“源”。秉义的大义、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热烈、郑娟的坚韧,均能在周家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周家父母周志刚和李素华虽然过着并不算富裕的日子,但一辈子行得正立得直。他们相爱一生,给周家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经历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气息。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剧中的周家的确与众不同,“仁义大气”的家风将他们一家与光字片其他家庭区分了出来。反观光字片其他家庭:国庆家爱抱怨,所以家宅不宁,老公公跟儿媳闹别扭后冻死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孙子也没考上大学。春燕家世故、心眼多、爱算计,最后被一帮老友所不齿,孩子考试失利后还来了一场离家出走的闹剧。赶超家善良、知恩图报,时代虽然给了他们穷困的命运,但第三代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好的专业,一家人走向了幸福路……由此可见,家风正,子孙兴;家风不正,祸患必生。
家教和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文明的延续,更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从世族大家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谱,到普通人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的形式虽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并不是“老古董”“旧风尚”,背后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前,家风是大家族传承之根本,如今,家风是小家庭立足之基石。家风纯良,再贫穷也能逆袭,家风堕落,再富庶也会败光。
唯有饱读诗书的家庭,才能底蕴丰厚,为家族不断注入生机活力;唯有乐善好施的家庭,才能广结善缘,在岁月无常中绵延兴盛。我们要以《人世间》为鉴,正家风,敬父母,忠国家,爱社会,做一个有格局、好学习、善包容的人,将勤俭持家、和顺齐家、诗书兴家、忠厚传家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