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
□王艳艳
时光飞逝,爱人工作满30周年,上周刚办完提前退休的手续,恰逢他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在武平,我们也趁机回了趟老家。90年代早期,我从武平到厦门求学,当初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省内的同学都没听说过武平。可如今,身边的省内外的朋友对武平多有耳闻,而且大多数都能说出簸箕粄、象洞鸡、百香果等武平特色,这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带给了中国每一个角落的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每一个县都有机会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得益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提升,让每一个县都有渠道和能力广而告之,当然,出外就业、创业的诸多乡贤,广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口口相传,携友回乡,诸多因素的叠加,让武平山城从籍籍无名到美名远扬。
爱人的同学会上,我意外获知他上大学的不同之处。1987年高考结束,他较龙岩师专的录取分数差了一分,不知所向之时,福建省政法委为了补充公、检、法、司等政法系统干部,在全省范围内招收800名定向委培生,根据居民户口的高考落榜生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委托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代培,分地区教学,龙岩地区总共招收了67人,在龙岩电大专门设立了一个普通法律班,仅此一届一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应该也是我国特殊时期一种实用主义的安排。
回首30年前,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大多就读县一中,即便与高考录取相差几分,本身的素质也还不错,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吃米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些人因为自己是“吃谷子的人”而错失了美好的前程,我爱人全班所有同学都是吃米的,可以想象,时代和父辈给予他们的身份,当时是一件多么荣光的标签,全班同学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因此更加趋同。当然,由于早早分配好了工作,他们少了很多秉烛苦读的日子,少了披星戴月背诵英语单词的记忆,也少了期末挂科的忐忑,更少了学习上你追我赶的苦与乐,如此的人生缺失,我想也该是他们大学之旅的遗憾吧。
人生是一个圆,得与失往往看不见。如同当初的委培初衷一样,大部分同学都留在闽西红土地上的政法系统,在既定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个年头,同学会让他们凑在一起共叙人生宝贵的30年,笑谈间,对于自己曾经的幸运之处和遗憾之举,又做何感想呢?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少有人能超越,任何人可以努力的部分就是把握好眼前的每一个机会,珍惜生命中邂逅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光阴,不枉岁月,不枉此行。爱人的大学机缘很难得、很特殊,缘于时代,殊于国家,光阴飞逝,从未走丢。
同学会从周六中午聚餐开始,品尝着武平的美食,简约而清淡,毕竟人生已经走过半百,千帆过尽,举重若轻,同学聚会在于回忆青涩的过往,倾诉不老的故事。午餐过后,同学们乘坐大巴来到千鹭湖,几十个同学,三三两两、交头接耳,时而前行、时而驻足,谈笑风生、仰头望天,徜徉在休闲、静谧的湿地公园,携手度过妙曼的聚会时光。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如约来到梁野山,一起攀爬木栈道,薄薄的水雾,溅湿了大家的双鬓,林荫小道,朦胧了大家的双眼,每个人都兴致盎然,享受着山水的美好,怡情悦性。凝望着深情款款的合照,我看到了知命之年的同学相聚以后的满足,同学聚会是世间没有功利的相聚,清澈见底,同学聚会也是美好的相聚,风情万种,带给参与者精神上长久的愉悦,看彼此珍惜、聚散两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