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话灯
□陈健
灯,使用普遍,指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的器具,泛指可以照明的用具。每逢佳节(尤其是元宵节)喜庆,龙岩城乡各家各户张灯结彩,以显喜气盈盈。
火是灯之源,灯是火之英。火的发现,使人类结束了漫漫黑夜的跋涉进程。
远古时代的人类使用火,用火把照明。火之光芒能将凶禽猛兽驱赶,继而人们又以为火能驱除妖魔鬼怪,带来平安吉祥、幸福如意;后来人类创造了蜡烛和油灯,用他们引着人们离开黑暗朝着光明正确的方向前行;人类使用简单的灯具传播文明,让人们在黑夜中用灯断文识字,获取知识,开启智慧,“明灯常做伴,好书常为友”;再后来灯受到了儒、释、道等文化的滋润、影响,灯的作用就超出了作为照明的范畴,其寓意也更加深刻、升华,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意象和符号,成为各种需求的象征和隐意。在民间,表现为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等美好愿望的寄托。进入现代,人类已经用上了电灯,制成灯塔,将它比作方向,成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激励前行的动力。灯,就成了光明、吉祥、智慧、幸福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灯之种类也变得纷繁复杂,演变出灯俗文化,并深深地根植于民众的心田,寄寓美好。
灯与“登”同音。“登”为谷物登场,引申为上升、增加、增添,人们用灯喻“五谷丰登”;灯又与“丁”谐音(与龙岩话【闽南话】同音)。丁指成年男子,于是把灯赋予了“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寓意。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除夕、正月初一夜,在大门口悬上灯,尽管那时没有灯笼,但也得用“马灯”替代挂上;家中的厅堂、灶房、卧房以及其他家人经常活动的场所,都得点上灯让灯火彻夜通明、流光溢彩。祖父告诉我,灯通宵达旦放光明,表达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和新年的期许,有辞旧迎新的意味,还有驱除黑暗妖魔阴霾厄运,祈望新年添丁增口、人人平安、五谷丰登、诸事祥瑞、光明前程的意愿。
正月十五晚幕降临时,各家各户大门上以及厝内的各处,灯火(笼)登场,整个夜晚灯光闪烁,灯影婆娑,令人陶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即正月十五称元宵节,此节又叫“上元节”。小时候祖父告诉说,上元节是道教里的“天官”管事,天官喜乐,民间就要在这个夜晚燃灯放明,增强节日氛围,让天官愉悦。家家户户都挂了灯,元宵节还称“灯节”“花灯节”。若是家里有乔迁新居,或娶媳结婚、添丁生子等喜事,更是要认真筹办,请来采茶灯(舞灯)、龙灯(舞龙)、船灯(旱船)等进行欢庆,其中采茶灯(俗称“舞灯”)最受欢迎。这个夜晚,无论城乡也会举办花灯展,或猜灯谜,或踩街游行等活动。灯展和各式表演道具分别书写着“合家欢乐”“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语,寓祈福纳祥。各种娱乐活动,意在祈求天官赐福,实现邻里和谐、社会进步、人口兴旺、家庭富裕、国家强盛。
佛教中的灯,代表着光明与智慧。信佛的人会在年初“供”“养”寺庙里的长明灯,让灯的光芒照亮美好前程,让灯火带给各家温暖,让明亮与智慧破除黑暗和愚痴。香客们更是相信,年头为寺庙佛灯充油添火,可保家人四季平安喜乐,智慧灵光。
龙岩城乡,新婚之夜要在婚房内亮上一对灯,通宵放明,祈“纳吉添丁”,早日得子;宗族、家族中修祠堂“圆祠”、修祖坟“圆坟”等喜事好事,后人裔孙要“吊灯”回家,意为“出丁”,寓人丁大发、家族兴旺、瓜瓞绵延。
灯俗文化的呈现,是对天地人、家族邻里、社会各方和谐的礼赞,让亲情、友情、乡情、民情得到凝聚。对灯的赞美,是赞美光明,赞美生命;对灯的崇拜,是向往美好,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