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春晚”最喜庆
□林东祥
我所在的客家小山村,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是个“文武双星”闪烁的村庄。文有文坛宿将林默涵,武有开国少将林伟。所以当人们看到1983年央视开始的春晚,村民说,我们村的“春晚”可是早多了,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了,但村里的时间是“正日子”,即大年初一,且是男女老少全村的狂欢日。
初一早开门拜年过后,上午10点左右就拉开欢乐的帷幕。全村老小陆陆续续地赶到“文馆里”的小学操场上,暖场的是“船灯”表演。船灯是旱船,船头船尾艄公艄婆,俊男俏女雄健柔美,歌声曼妙唱词喜悦,比北方的“二人转”毫不逊色。在表演时,担船的先入船舱将船担至舞台中央,要顺时针转三圈向观众示意,然后艄公艄婆开始上船,十番奏响开场乐曲《八板头》,然后边唱边行,《渔家乐》《十月怀胎》《一枝花》《闹元宵》《拆字问答歌》《凤阳花鼓》等传统的民间小调依次表演,同时也结合时事村情,歌颂祖国昌盛村民生活节节高。表演间隙,不忘向村民拜年和“添丁进财”“添福添寿”的祝福。而很长一段时间,艄公艄婆都是我们班的,想来那时只是小学高年级10来岁的孩子,但扮相俊美表演娴熟,令人赞叹。
上午看罢船灯,下午的“大戏”就是篮球赛,每个生产队组成一个队,分组“捉对厮杀”。如果说上午是“文戏”,那么下午则是“武戏”了,篮球队员可以说是一年最“高光”的时刻。学校老师和回乡青年一般都是“主力队员”,而缺少主力的球队则“不堪一击”,往往小组赛就败下阵来,令队长和社员蒙羞。那时候,一段时间的球赛裁判员非常亮眼,就是村里的民兵营长——“太印”,他刚从部队转业回来,身材高挑而匀称,皮肤白皙,跟一般的农民相比“鹤立鸡群”,他做裁判步伐坚定,哨音威严,公道无私,成为篮球场上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
象棋比赛也是“常规项目”,这项智力比拼吸引了全村的“棋篓子”的眼球,他们在“暗室”里较量,外面则挂一大棋盘,几个青年跑上跑下地传达棋赛实况——移动着小脸盆般的棋子,可惜没有留下照片,不然应该非常震撼有冲击力。
间或也有“书法比赛”和“作文比赛”。“写大字”的老少们当场泼墨挥毫,也不怕丢丑“跌古”,写好后立即评个优劣好差,奖品最高档的不过是钢笔本子,但吸引孩子的是能在家乡父老的眼里那一丝赞许的目光,那就是无上的荣光。
怪不得人们都说我们村是出人才的地方,“团结”“鼓励”和“努力”“奋进”的氛围可以说在大年初一的“村晚”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这一天,一村人聚集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温暖亲切,男女老少互致问候,人生虽苦乐参半,但除旧迎新,希望永在,是人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