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教育强市 凝心聚力推动龙岩教育高质量发展

——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初辉


问:过去五年,我市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哪些成绩?

答:“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全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显著提升。

党对教育工作更加有力,成立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召开研究教育工作会议40多次,出台教育领域改革性政策文件40多份;教育、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教育领域改革性政策文件40份;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出台改革性政策文件76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我市的教育改革发展。

立德树人取得明显成效,龙岩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被批准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市教育局被评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获得省级以上表彰、表扬、肯定工作20多项。

教育发展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实施基础教育补短板项目323个,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35万个。其中,龙岩中心城区教育应急重点项目投入使用35个,新增学位3.06万个。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94%,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2.0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3.33%,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41.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90%,高中毛入学率96%,各项教育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6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标准。深化教育组团,实施名校“带动工程”,全市教育组团38个、参与学校98所,城区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开展比例达80%,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比例达55%,进一步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全市义务教育主要学科质量监测成绩,中考、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化,统筹市域教师编制1179名用于补充中心城区教师,积极推行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引进教育类人才105名,招聘新教师4330名。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28名市级名校长、360名名师,我市145名优秀教师、校长与省名师、名校长开展“师徒结对”,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00名,建立学科专家工作室。建立教绩考核激励机制、班主任考核奖励机制、以师德和教绩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机制、教师工资待遇长效联动机制以及奖教奖学制度,进一步形成了“多教多酬、优教优酬”的激励机制,激发了教育发展“内动力”。

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厚,健全完善教师表彰激励机制。成立龙岩市情系红土教育基金会,募集资金达9748万元,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捐赠5亿元成立“芳梅教育发展基金”,美团创始人王兴及家人捐赠5000万元设立龙岩一中王兴教育基金。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教育公益基金组织43个,资金近8亿元。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资金达9.0037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69万人次,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1.519亿元,惠及建档立卡学生16.6万人次,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

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建立健全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我市“阳光招生”的工作经验,被中纪委收入《反腐倡廉蓝皮书》,促进了教育公平,也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生态风清气正。实现各类招生考试安全。慎终如始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问:展望“十四五”,我市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建设教育强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答:展望“十四五”,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要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做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红色研学品牌,建好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打造德育高地,成为全国德育教育的示范。

二要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推进“双减”工作,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深入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扎实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实现闽西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

三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服务能力,服务人才培养、服务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实验区建设。

四要建设高质量人才支撑体系。建成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要建设高质量党建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制,实施“领航、铸魂、强基、优师、引领”工程。

六要完善高质量教育补短板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健全教师工资待遇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持续实施教育扩容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教育力量。

(记者 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