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菌菇成为富民产业
——记省派连城县科明村第一书记陈伟庆
图为陈伟庆(右)在向华火明夫妇了解香菇收益情况
□ 通讯员 邹善水 文/图
上月27日,笔者与省派第六批驻连城县赖源乡科明村第一书记陈伟庆一同走进科明路17号的华火明家,正巧华火明老汉在家中包装刚焙干的香菇,准备外销。
“感谢陈伟庆书记请来专家,手把手教我栽培管理技术。前些日刚采完第一批香菇,收干菇330公斤,每公斤80元销往山东、上海等地和龙岩及本县城区商店,让我更加坚定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华火明说。
刚迈入花甲之年的华火明告诉笔者,2019年他总投入3.24万元,搭建竹架大棚、购买栽培菌筒、请来小工,试种香菇8000余筒,采收干菇600多公斤,获总产值4.2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近1万元。2020年又投入3.8万元种6000筒,因购来的菌筒菌丝差,自己又缺技术,结果亏了1000多元,2021年本想不再干了。
2021年5月,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干部陈伟庆从省城下派到科明村任第一书记,他一进村便不顾疲劳走访全村58户留守村民。陈伟庆说,在入户走访后,他深切感到村民最关心的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为民服务,助民增收”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于是他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探讨谋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措施。
科明村是连城县偏远且海拔高的山区小村,在家的近70位村民基本是留守老人,目前主要靠卖毛竹的收入维持日常生活,青壮年靠外出务工才能养家。村“两委”干部统一思想后,初步确定将香菇种植列为首要发展的致富产业。得益于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香菇的自然条件,科明村出产的香菇品质好,卖价高,不仅种植户可增收,还可增加村财收入。陈伟庆耐心同华火明等种过香菇的几位村民一起找原因找差距找短板,同时组织村“两委”干部走出去考察,又邀请省、市、县食用菌专家到村里现场指导规划,解除村民对香菇种植的各种疑虑,初步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说干就干,对盖大棚的用材、结构、形式、场地条件、种植方式和管理要求等,都一一形成具体方案。为落实大棚建设资金,陈伟庆多次到有关部门咨询,争取补助优惠政策,提出“引资投一点、银行贷一点、村民筹一点、政策补一点、配套出一点”的“五个一点”资金筹措思路,很快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按照“做大产业、做强主体、做宽平台”的规划,陈伟庆与村“两委”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快探索走“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科明村香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组织化发展。
笔者现场看到,目前新建大棚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引进股份制种植的10亩大棚羊肚菌,菌丝发育正常,春节前后将开采上市预计产值可达50余万元。
科明村党支部书记华启鹏满怀信心地说:“笫一书记驻科明,乡村振兴有干劲。”目前新规划的花卉、高山蔬菜、天然富硒苦竹笋等农业产业项目,土地正在着手流转,村中心一座闲置房屋规划建为党建及文化修习场所和文化科技中心、文化生态旅游广场及旅游公厕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环村森林休闲步道、户外徒步休闲路线正在规划落实。村“两委”目前已筹集资金着手落实2022年香菇产业计划,全村已有10余户村民签订15万筒“庆科20”香菇种植计划,预期可获总产值100多万元,实现“菇菌香溢科明村,启航产业新富路”的乡村振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