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新罗区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 通讯员 温连光 俞晓芬
极目龙津多豪迈,党旗引领谱新篇。龙岩市新罗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80多万新罗人民团结拼搏的五年,是激情干事的五年,是砥砺逐梦的五年,是追赶跨越的五年。
五年时光,凝成一页华章:产业发展跃上台阶、城乡建设协调推进、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文化持续繁荣发展、重点改革纵深推进……
五年来,新罗区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区上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坚定实施“首善之区”战略,有力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奋力谱写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的新篇章。
一项项成就勾勒出新罗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一份份荣誉记载着规划蓝图实现的轨迹——
全区GDP由702亿元增加到1139亿元,成功迈入“千亿方阵”,入选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幸福百强区”,连续保持“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
成绩,见证闪光的足迹;荣誉,凝聚奋进的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新罗大地上,跨越崛起的画卷正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在强劲释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触手可及……如今的新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提质增效 深化合作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新罗答卷”
走进新罗区各个重大项目现场,处处是激昂奋进的建设场面,“新罗效率”与“新罗速度”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演绎。
这五年,是新罗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综合实力加速提升的五年。仔细盘点这一张高质量发展的“新罗答卷”,数据见证发展之路,荣誉体现赶超之势。
这是项目建设有力突破谱写的新篇章。新罗区紧紧把握转型契机,确立“4+5”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打开产业平台新局面。未来城、银雁新城“双城并进”,从无到有,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新罗区与厦龙合作区“两区融合”激活项目开发建设新动能。抢抓中央对口支援重大机遇,三创园、数智科创园、能源互联网智慧产业园等八大专业园区应运而生,成了中心城市发展新增长极。2021年,完成1468亩能源互联网产业园规划布局,设立10亿元国网龙投产业基金,太阳电缆项目基本建成,打造全省首个“绿色零碳、清洁高效”智慧园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取得的新成效。新罗区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行动,“一企一策”扶持工业企业17家,累计为企业减负1102万元。四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69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16家,百亿产业集群增加到5个。预计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4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398亿元。
这是现代服务业迭代升级铺展的新图景。今年来,第三产业提档增量,商贸服务业活力迸发,商圈消费升级提质,中央苏区金融街暨恋城1908文创街区、M7集趣街区对外开放,京华中心等相继建成开业,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99亿元。文旅产业持续繁荣,乡村游、红色游愈发火热,富溪大峡谷、天宫山索道等文旅项目建成开放,小池培斜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万安竹贯入选省“金牌旅游村”。
这是现代农业提优增效呈现的新气象。新罗区深入打造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仅今年,农业总产值达117.2亿元,增长5.8%,七大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值207亿元。新增“三品一标”企业12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雁石“新罗天草橘橙”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山麻鸭、斜背茶、竹凉席等全国知名农特产品畅销各地。
这五年,一项项敢为人先的改革创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沛的“硬核”力量——圆满完成新一轮区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建立重点项目述职机制,国资集团成功取得“AA”企业主体信用等级,国企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辖区新增上市企业2家。纵深推进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领域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获得全国通报表扬。坚持“一把手”招商、第三方机构招商,建立招商闭环管理机制,探索“老区+湾区”合作模式,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联络中心,五年累计新签约项目达到277个,总投资848.04亿元,仅今年就引进建壹真空等重大项目49个,总投资276.3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要素保障扎实有效,开展征迁和项目攻坚行动,完成土地征收32972亩,房屋征收289.7万平方米,实现250个重点项目净地交付。仅今年,完成土地征收7108亩,房屋征收48.38万平方米,实现87个重点项目净地交付。盘活闲置厂房140余块,储备工业用地3081亩。
共享发展 改善民生 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中诠释“新罗责任”
一幢幢城市楼房和乡村民居拔地而起、阡陌纵横的交通延展八方、明澈清溪倒映着碧云青山……新罗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民生事业飞速向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新罗的庄严承诺。
承诺,掷地有声;实干,筑梦前行。
五年来,该区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办好民生实事,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质量更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95万人,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累计达186.3亿元;脱贫攻坚全员行动,907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互联网+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建成社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共327个。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新罗区坚持人民至上,慎终如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年龄段新冠疫苗接种任务,持续处于低风险地区,交出了“零感染、零确诊”的成绩单;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坚决预防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七五”普法工作获中宣部网推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居全市前列。
城乡形象清新靓丽,全国文明城市持续蝉联。新罗区突出城乡统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66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增至84.2万人,南城、东城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片区。仅今年,就完成23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7万户,新增各类停车位1020个。厦蓉扩容、南龙铁路、小池快速通道“最美连接线”建成通车。累计投入37.3亿元,新建紫金山实验学校、东山二小等中小学校、幼儿园59所,新增学位4.3万个。人民医院医技大楼及龙门等4个卫生院建成投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质、空气和土壤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99.7%。九龙江及小溪河流域全面消除劣五类水质,小溪河水环境整治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全面推行林长制。创新开发林业碳汇,全国首单林业碳化指数保险在新罗正式签单落地。紫金山体育公园入选全国生态文明改革案例。
百年华诞忆初心,建功立业新新罗。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意气风发的新罗绘就了新蓝图,踏上了新征程。
今后,新罗区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融入“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大局,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有温度的“首善之区”。
又踏层峰望眼开。“新罗区将聚焦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围绕省委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锚定市委‘1551’总体思路,紧扣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宜居宜业幸福区’目标定位,重点突出‘一条主线、四个新罗、五大抓手、三个要求’,努力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岩篇章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这是铿锵的誓言,更是崭新的期许!新罗,未来可期。
(更多内容详见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