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读故乡


□ 汤盈盈

岁月酿造记忆的美酒,时间沉淀怀旧的情感。家乡所以让人魂牵梦萦,就在于囊括了往昔太多令人沉醉的美好。那些质朴的童年回忆散落在村路上、巷道里,回到故乡,我的目光抚摸着溪水远山,蛰伏已久的缱绻乡情也随之鲜活起来。

故乡在雁石镇大吉村,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从小并没有生活在这里,对于故乡的事情自然知之甚少。印象中只有逢年过节回老家,与爷爷奶奶以及家人团聚之时。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回乡的时候就更少了。今日参加“银雁腾飞 大美大吉”文学采风活动,让我从未有过地、细细地品味着故乡的美。

远处青山连绵,近处溪水潺潺,在大吉村不紧不慢地悠闲赏光,绿树、荷塘、村居、栈道,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简简单单,又如此和谐。村里的古建筑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给人朴素内敛之感。春赏金黄油菜花,夏观荷花清凉意,秋看稻穗丰收年,冬览烟火农家乐。栈道两旁四季景色如画。

肇禋堂、贵德堂、敦裕堂,推开汤氏五家内祠堂厚重的大门,仿佛打开了通往久远历史的时间隧道,在这里,供奉着我们汤氏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十七世祖健飞公,国学生。五子皆贡生,各置新厝,且规模相近。十九孙或贡生或国学生或廪生或武庠,皆登科。因此,成为大吉望族,被誉为“五家内”。健飞公学而优则商,雁石有码头。长子祥周公,附贡生,承父业经商,把生意扩展到漳州。长孙象初公这一脉有许多定居香港、印尼、马来西亚,丽燕姐姐告诉我,我就是象初公的后裔。

怀着无比敬仰的心,观瞻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孩童时代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如果没有先人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会有今人的美好生活,我们作为汤姓后代要发扬祖辈乐施行善、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传统,奋力开拓,建设美好家园。

大宗顶上,路边店里的两位老奶奶正在剥玉米,八九十岁的人,动作依旧麻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104岁寿终正寝。奶奶的一生,与千千万万的农村妇女一样,勤劳笃实、任劳任怨。一阵风拂过,带着醇香的记忆,思绪似乎回到小时候爷爷带着我去大宗买糖的场景,尽管童年糖吃多了,蛀牙疼得要命,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难得的幸福。伴随着琐碎的生活,奶奶劳作的身影是烟火气的幸福环绕,爷爷无词的民谣,弥漫在老屋门前的池塘里,溯洄间,温情与怀想盈满心头。

临别,我们来到村里人推荐的位于“六公司”的胖婆饭店,没有华丽耀眼的招牌,没有豪华漂亮的装修,老板娘随意地招呼着,但店里的客人济济一堂。据说胖婆的手艺,吸引了八方来客,有人特地从岩城赶到吉村,就是为了尝尝她炒的菜。来来往往的人隔着大老远就打招呼,虽然不是一起吃饭,但显然都彼此认识。原来,老板娘胖婆并不是村里人,原是苏邦煤矿的工人,老公去世多年,她独自守着饭店。村民们格外照顾她的生意。菜品少了华丽的装饰、精致的摆盘,但地道的农家风味,味道相当赞。回乡,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尝尝乡味,不正是都市人渴望的纯真、朴素与善良?

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孕育了勤劳朴实、担当包容的淳朴民风,塑造了大吉人宽厚真诚的善良秉性。

山光闲里见,禅悦静中得。山长水远的尽头,那一处烟波柳绿的故乡,依然是心上最美的流转,忍不住赋《大美大吉》诗一首——

凝眸大美赋新篇,生态栈道新居连。

一池荷塘青青色,风吹涟漪水蓝蓝。

驿路拱桥多遗韵,步云宝塔接云天。

丛丛翠竹遮幽路,一步一景忽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