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真传:石家拳棍


图为石家棍表演。

□ 林东祥 石珠明 文/图

武平县中堡镇是闽粤赣客家地区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北宋徽宗年间林九郎就在中堡开基,历时已近千年,明清时期居民达到高峰,林、石、连、饶、蓝等姓氏为武平最早的居民,他们的一部分后来又迁徙到本县其他乡镇和上杭、永定乃至广东、广西、浙江、江西、四川、贵州等地,成为客家先民的重要聚居地和中转站。

客家是中原士族的后代,为了生存和发展,耕读传家,礼义教化,同时也崇文重武,习武健身,锤炼意志。梁野山下,中堡河畔乡民忙时耕种,闲时练武,几百年来成为客家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现存的有罗助村上竹湖李氏武馆、远富村资福寺等多处习武场所遗址。

中堡地域流传有关石屋武术精湛的故事:清朝中期,上杭县某乡有位厉害的教打(武术)师傅闻说中堡人武艺高强,便特意来此地切磋武艺,在村外摇子头草坝上,见一拾粪农夫。教打师傅便向他打听“某某武师是不是村里人”,农夫答“是啊”,又反问来人,“你身强体健,一定有好功夫,让我见识见识。”外乡武师想,亮一亮功夫给农夫也无妨,就快速从衣衫中取一枚飞镖飞向农人,不料农夫手持竹夹,刹那间,不但夹住了飞镖,还反飞至武师身边,武师吓了一跳,道,这里夹狗屎的农夫功夫都比我好得多,哪敢鲁莽行事,就转身回程了。

中堡流传的武艺有石家拳、石家棍,而传说中姓氏间武术技击之术秘不外传。中堡镇中堡村、朱坊村为石家棍法发源地,石家棍为武平客家武术主要流派。清康熙年间,清廷以福建南少林寺“整军经武,图谋不轨”为由,带甲三千“围剿”,焚烧位于福建泉州的南少林寺。南少林拳法传人、洪门前五祖突出重围,加盟天地会,广收门徒,矢志反清复明。石家棍法,有打单棍、双棍对打、单棍对双刀、单棍对耙头等套路,其手眼身法步及挑、扣、拔、撞、劈、扫、斫、缠、点、摆、压等功法,与南少林棍法同出一辙,其功法口诀为“气沉丹田棍在心,棍有劲力分两头。挑打力出两腕间,扣拔两足稳如山。撞劈全靠中盘力,旋风横扫敌千军。”其主要招式有“青龙出水”“石敢当”“龙摆尾”“旋风扫”“斫柴倒树”“借力打力”等。石家棍一般取铁梨木、鱼骨柴制作,长2.15米,重约8斤,以盈握为宜,棍两头用铁套环锁。这区别于北少林的“单出头”棍术,南少林正传石家棍为“两头出”的棍术,故棍法更精准,更有威力。

习武健身保家乡的传统使中堡武术远近闻名,《武平县志》称中堡石氏“武科尤盛”;明清两朝,有武进士石绍烈,武举人石懋猷、石梦纯、石际唐、石京元、石梦菁、石兼优、石淑前、石廷珏、石作圭、石史书、石宝坤等。

石膺保(1375年生)是石家拳的开山祖,明末清初的石席之是石家拳(棍)发扬光大的重要传人,他组建了300多人的三堡(上堡、中堡、下堡)乡勇,武功了得,保卫家乡。中堡村的佛祖岩寺香火鼎盛,清朝时常年有武僧礼佛练武,全盛时有200多人。

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军破汀州,直奔上杭官庄,本要经过中堡攻武平,但听闻中堡武术精湛,民风强悍,故避锋锐,转而先攻上杭后转攻武平。咸丰八年,太平军攻破武平县城,中堡武师石琢球、石兼仁率乡勇与太平军拼死血战,不幸身亡。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家拳发源地中堡石屋燕子窝成立了红十二军独立团。独立团的大部分战士都是石屋和周边练武的青年,他们在阻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战斗中英勇作战,给白军予重创,保障了主力红军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正当盛年的武师有石魁耀(25世)、石基佩(24世)、石太日(24世)等。1978年中堡村重组武术舞狮队,时已80高龄的石翠臣、石玉臣、石喜福、石富盛、石元喜、石中田等以老带新,培养了一批年轻传人,参加次年武平县国庆三十周年会演,精湛表演受到县政府表彰和群众的交口称赞。改革开放以来,中堡文化体育成绩斐然,全民健身蔚然成风,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还积极申报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