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圳水倒流润古村
□ 杨彬芳
地处连城新泉镇中南部的杨家坊,是一个有着73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宽阔平缓的连南河自西北向南穿村而过,村民沿河而居,且八成以上聚居河西,形成一个长约4公里的狭长地带。这块土地,前有狮象把水口,后有禾仓石柜,东有笔架诸峰,西倚双螺来龙,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先后有邓、梁、彭、张、温、曹、蔡、林等姓客家先民在此开基落户。
但是,他们住下后,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虽说门前有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大河,却无法引到西边的坡地种庄稼。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灌溉田地,吃的问题难以解决,再好的风水宝地又有啥用呢?因此,这些客家先民们便像走马灯似的,你走了我来,我走了他来……
话说南宋末年,杨姓九二郎、九三郎兄弟从连城南坑徙迁此地。他们同样也碰到了无水浇灌的难题。兄弟两人走遍此地的山山水水,终于发现,位于村尾山背后西南方汇入大河的小溪与此地的高差较大,只要在小溪中游把水拦住,将山溪水引出,沿山腰开一条水渠就能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
一个改变山河的规划,经过几代人的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将石门山的山溪水引到了村中,解决了村中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的用水。
此后,随着水圳的不断延伸,他们逐年将水圳下方的山坡地、山沟地开垦成为可以耕种的良田。杨姓后裔从此繁衍迅猛,成为村中人口的绝大多数,杨家坊由此得名。
到了元朝至治元年(1321),李氏杨家坊始祖兴埔郎公由连城东门李屋巷(塔下街)迁至杨家坊溪峡里。其第六代裔孙满全公,率领贵、缘、旺、潭四儿在此兴土木、建新居,李氏也从杨家坊边缘地带,跻身于村庄中心区。
相传到清朝年间,杨李两姓人口快速增长,村民开挖的水圳越来越长,可灌溉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渐渐形成两姓人家在村中大杂居、小聚居,和睦相处的居住格局。
一般而言,地理形势是北高南低,水流大抵是从北向南,而从石门山蜿蜒走出的水圳,却是由南向北。这设计巧妙、独具匠心,被后人编成了一支歌谣,传唱几百年:“杨家坊、好村乡,大圳水、倒流上;前有笔架山,后有双螺峰;上有禾仓石,下有狮象把水口。”
“倒流水”是杨家坊人最引以为豪的人文风景。这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在闽西地区乃至福建省内当属罕见。
这条长3公里、宽0.7—1.2米、高0.6—1.3米,自村西南流向村北的大水圳是贯穿全村的大动脉,春夏时节水量丰沛,清澈、洁净的山溪水沿着村庄的山间、地头、园圃、村道倒流而上,成为村庄1000余亩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大圳水源头在朋口镇桂花村,从西往东经本镇赤坑、曹屋和本村的溪峡里、大禾田、观音岩岭脚下,抵达石门山。客家先民们在黄鳅堰筑起了坝长为4.4米、宽1.8米、高仅1.6米处拦溪坝,截流流入水圳后,经陂头坑口、路亭坑口、水竹塘路亭北侧、黄泥乾、蜈蚣坑口一路往东、在山间蜿蜒盘旋至大宗坪。然后,在落角乾路亭岭顶拐一个近90°的直角弯,再从落角乾一路蜿蜒曲折流至老李屋、三老祠,直至海拔307.5米的大富下;最后,从坑头垅往东北方向转弯,经三间屋自西向东从枫树下老屋门口流入连南河。
“杨家坊大圳水为何能倒流上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先后联合几位好友带上相机、卷尺等工具,从乐联村枫树下老屋门口出发,沿着水圳旁道路到达黄鳅堰拦溪坝,一路往南实地观察、测量。我们发现,从水源地黄鳅堰到林亭门口水圳底部,两者相距2.2公里,前者海拔318米、后者海拔309米,两者高低差仅9米,难怪石门山的大圳水虽然水量不小,却似一头温顺的小绵羊迈着悠然、自信、坚定的步伐汩汩地流向村中。
据村中老者介绍,大圳水在1956年前,从落角乾路亭岭顶拐弯后,水圳顺着山势自东向西往长塘尾方向半山腰流入,而后随着山势自南而北,再从西往东、弯弯曲曲地流出长塘口。由于水路过长、沿途渗水等问题,导致流向村中的水量偏小,常不够使用。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地干部群众在长塘口用大杉木架设渡槽架,用特大松木凿成大水槽,连接长塘口南北两端水圳。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改建工程,不仅缩短圳水流程两公里,也使大圳水水量倍增。
1972年秋冬时节,当地群众投工投劳,用石头、砖块砌筑渡槽换下木渡槽,以解决木槽托、木水槽容易腐坏的问题。后来,由于泥土堆筑的槽基发生沉降等问题,致使渡槽经常受损,又前后进行了四次大修和更换。2010年,在上级支持下,通过“农庄工程”项目,连接长塘口南北两侧水圳33米长的水泥混凝土渡槽终于建成。
为了彻底解决旱年和秋冬季节水圳缺水问题,2014年,由善心人士释普华、释照明师徒等人捐款65万元重修了石门山至大宗坪梓凤亭1000余米长水圳,将石门山至落角乾水圳外侧的道路拓宽至4米以上并进行硬化。2018年,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驻乐江村第一书记詹世忠同志,又向上级争取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40万元,重修了长塘口至坑头垅部分水圳、硬化大宗坪至大富下道路和停车场,全面修复完善西门街至坑头垅、三间屋的水圳,使近10年未全程通水的大圳水,又迈着坚定的步伐、唱着欢快的歌,从枫树下老屋门口汇入连南河。该工程竣工、大圳通水后,村中的环境变美了,空气中更为水汽清冽,满鼻清爽。全程通水之日,全体村民无不饱含感激感恩之情,相互奔走相告,齐赞党的富民政策好!
本版插图/吴尔芬(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