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陈伟光,扎根闽西乡村小学,创新科学启蒙教育——

守望山村娃的科学梦


□记者 丘启龙 通讯员 朱春华

“哇,飞得好高啊!”日前,在武平县城厢中心学校的操场上,一架纸质的火箭模型腾空而起,小学生们欢呼雀跃,惊叹亲手制作的“火箭”飞上了天空。

这是一堂小学生的科学课。科学老师陈伟光为小学生们讲解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讲述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场景,指导孩子们制作纸质火箭模型并成功点火升空……飞腾的火苗,照进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山村娃的心田。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昨日,陈伟光对记者说。27年来,他牢记谆谆嘱托,扎根闽西红土地,立足乡村一线教学岗位,创新科学启蒙教育,用双手托起山村娃的科学梦想。

一切为了孩子,坚定走上科学启蒙教育之路

陈伟光是“半路出家”的科学老师。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从事了9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曾指导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书法一二等奖,被国家语委办授予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但这位教学成绩斐然的“语文教学尖子”,却一次又一次申请调任专职科学教学。

不走坦途,反而投身看不见未来的科教“小路”。当时,亲友们都无法理解,纷纷规劝他放弃。陈伟光却说,我的未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成长……

原来,长期在乡村教学的陈伟光发现:一些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一些家长唯分数论,只关心孩子考得好不好,不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我要让山区的孩子也有实践科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经过深思熟虑,陈伟光坚定了走科学启蒙教育的道路。

在陈伟光的坚持下,2005年他如愿以偿调任科教专职岗位。陈伟光既兴奋,又紧张,他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科学教育资源和条件。

挖掘资源,创造条件,把科学课堂办起来——来往于家里、学校及废品回收店之间,把用得着的东西搬进课堂;自掏腰包,购买科学实验用品;利用周末时间,自制教学用具……数个通宵达旦之后,陈伟光把科学仪器整齐摆放进空教室,科学教室就这样建成了!

陈伟光比以前更忙了。课前,他忙碌于准备各种教学仪器,每个实验都要自己先试水;课中,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动手实验,探寻奥秘,引起欢呼声、惊叫声不断;课后,他整理学生探究后的“战场”,为学生解疑释惑;放学后,他挑灯夜读,开阔眼界,充分汲取科学教育知识,他还多次给家长们写信,洋洋洒洒2000多字,向家长们介绍科学课这一重要的新课程。

课间时间,陈伟光也忙个不停。他创建“我们爱科学”QQ群,引导学生们种桑养蚕、种凤仙花;设置“小博士信箱”“科学公告栏”,跟学生们聊科学;鼓励孩子们动手实验,经常开展科技制作比赛。他还自费订阅《我们爱科学》《小爱迪生》《科学画报》等报刊,凑上家里的几百本科普图书,建起了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小爱迪生图书角”。

日复一日,在陈伟光的带领下,学校的科学氛围越来越浓。科学的种子,在闽西乡村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创新科学活动,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

怎样把农村小学的科学课堂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怎样才能激发起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致?

“教室外才是教育的广阔天地!”陈伟光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让校园生活充满科学味——

每年举行校园“放飞节”。陈伟光制订“校园纸飞机飞行十大守则”,引导学生考取“校园纸飞机飞行许可证”,凭证在校园内飞行,通过举行“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创意放飞”擂台赛,让孩子们放飞梦想、放飞快乐;

开创性组织“短、平、快”又“趣味、科学味十足”的课间科学活动,吹不开的纸、会跳舞的乒乓球、发射水火箭、筷子提米等科学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

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指导孩子们开展饮水调查、膳食情况调查、“我光盘,我快乐”行动;带领孩子们开垦校园荒地,变成学生们的开心农场,让孩子们“四体勤,五谷分”……

校园的科学味浓起来了,陈伟光把目光投向了校园外的大自然。陈伟光认为,在乡村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有着先天的优势,大自然是天然的科学教育场地,他要引导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向乡村、走到社会。

在教学《观察大树》课程时,陈伟光引导学生们到山林中考察大树。孩子们在一座山谷中发现了一株结红色翅果的不知名树种,他们认真观察记录,制作树皮拓片,带回了实物标本。后来,经过多天的比对和咨询,终于找到树的名字——红翅槭。这样的课外科学活动,陈伟光组织了400余场次,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科学,产生了科学志向。

陈伟光还善于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他引导学生自主创立和管理“绿芽儿可再生能源回收公司”“垃圾银行”,让生态环保、低碳节能观念深入孩子们心中;他因势利导开展“管住嘴巴,送白鹇回家”活动,激发学生们的爱鸟护鸟热情;他组织开展生猪养殖污染调查,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他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科学仪器,建立借用物品黑名单制度,引导学生诚信做人……

如今,陈伟光的科学课,在孩子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学生最爱上的课程。有老师问陈伟光,为什么那么受学生的欢迎,他笑着说:“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我作为老师,只是用心呵护罢了。”

勇闯科学教研,当素质教育的模范先锋

去年11月,陈伟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2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成为龙岩市教育系统第一人。大家都笑称:“陈伟光老师真的成为‘全省有位,全国有名’的老师了!”

陈伟光的出名,是扎根教学一线,默默耕耘,刻苦钻研的结果。20年多来,他凭着对科学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取得了闽西教育教学史上许多零的突破。

多年来,陈伟光教学成绩名列市县同类前列,主持的教学成果获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为福建省最好成绩。个人业务获全国奖项20余次,辅导学生获全国奖项40余人次,其中,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0年9次获奖,打破龙岩市国赛一等奖零纪录。他指导的《关注入侵生物,保护生态环境——武平县象洞乡新岗村入侵红火蚁的调查与探究》《青山碧水会有时——武平县象洞乡生猪养殖污染调查》《喝水非小事,科学饮为先》《爱粮节粮,科学用粮》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性学习等成果引起国内外热烈反响。

荣誉不止于此。2019年,陈伟光的教学经验作为福建省中小学唯一项目参展全国教博会;他在省内外开设讲座示范课近100场次,在全国特级教师论坛、闽台论坛作主题报告;领衔全国劳动模范工作室、教育部名师工作室、福建省名师工作室,影响辐射到省内外;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培养了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教学获奖,成为省、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让多名教师爱上了山区教育事业;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使任教学校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教育优秀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活动优秀示范学校。

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到成为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从科技教育的门外汉,到福建省义务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摸不着门道,到打破龙岩市中小学生参加国赛一等奖的零纪录,到福建省农村中小学校被授予“全国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的突破…… 陈伟光从农村的讲台,走向全国大舞台,研究成果从本校应用,走向全国各地。

随着陈伟光的威望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当地及沿海城市的一些名校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不少朋友也劝他离开闽西山区,寻找更大的平台。然而,陈伟光都拒绝了,他始终坚守在武平教学一线,守望着山区孩子的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