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印象


□ 邱德昌

悠远,新罗区红坊镇的一个山区片之名称,在红坊镇与永定区高陂镇交界处,由龙星、中联、联合、板子斜4个行政村组成,居龙岩中心城区西南一隅。

刚进龙星村,一座恢宏壮观的天后宫跃入眼帘。了解一个村庄的历史人文,有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看庙读碑”。天后宫内竖立着清道光二十五年三月所立的《香灯碑记》。阅后得知,此宫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重修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进两厢房塔室结构,正殿三层六角塔式,一层供妈祖,二层供保生大帝,三层供文昌、关帝,为区级文保单位。妈姐信仰起源于北宋雍熙年间福建沿海一带,南宋嘉熙年间引进汀州府,客家山区各地妈祖庙渐多了起来。悠远人在明清朝时期就开始种植和经营条丝烟,外出经商者众,较早在村里修建了妈祖庙,以求远行的亲人平安顺意。悠远村民是圆融通达、海纳百川的,将妈祖、保生大帝、文昌、关公两者融为一体供奉,体现了客家人的泛神崇拜意识。

这种泛神意识,还在悠远溪中数座古桥中得以展现。悠远溪流经悠远4个村,长达25公里,计有27座桥。最有名的是永安桥和荫桥。永安桥在联合村悠远溪水口处,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原有廊桥,内供土地神,惜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古老的石拱桥两岸,仍保存一些完好古建。一为“魁星楼”,供的是文昌君和保生大帝。一为“三将宫”,供奉“都衙三将军”之神。这三位神衹,来历不清,传说清末一群流寇来村里抢劫,三位将军路过此村,为营救百姓,义勇杀冠而亡,村民为纪念三位将军,筑宫纪念。桥的一旁还有座观音亭,供的是观音。荫桥,实际上是廊桥,位于中联村尾的溪流上,因两岸古木参天,荫凉可人而得名。廊桥里供奉的是杨公仙师、祖师大帝等诸神。联合村邓氏大宗祠边有座清水庵,是清代光绪年间所建,供的是定光佛。定光佛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客家地区最常见。此外,板子斜村还建有五谷仙庙。至于土地神和财神等,概莫例外纳入村民的信仰,多安放于田间地头和家居中。

这个村庄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民间的宗教信仰和红色信仰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儿的宗教场所,往往成为红色文化中心。在龙星村的天后宫,室外和室内尚有14条红军标语,如“工农踊跃来当红军,打破家乡观念,打到广州潮汕去”等,这是上世纪三十红军留下的光辉足迹,足以让村民们自豪不已。这个天后宫,还两次成为村庄的红色政治中心。悠远旧称悠湾乡,1927年9月,悠湾龙星村人林营熙加入了共产党。10月,在郭滴人、阮山等人指导下,悠湾村头成立了农会组织。11月,中共永定县太平区委成立,悠湾成立了党支部。1928年8月,悠湾暴动,建立了乡苏维埃政府。龙星村的天后宫就成了乡苏和党支部的办公场所。从此,熊熊燃烧的红色革命激情之火代替了天后宫的香火,照亮了群众反抗压迫抗争自由道路。悠悠的钟鸣换成了激昂的军号,唤醒了群众投身革命、支援革命的的自觉自悟。悠远有28名好儿郎参加了红十二军,有2人参加县独立团,有10人参加区游击队。红军主力红军长征后,悠远的革命火种从未熄灭,成为三年游击战争中开展反顽自卫武装斗争、解放闽西斗争的重要区域,涌现了开国少将王全珍、长征战士林庆希、林根立等一批英雄豪杰,也涌现了红军战士林营熙、抗日英烈王博等一批慷慨悲壮的35名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评定的五老人员有25人,悠远被高陂群众亲切称之为“红色莫斯科”。1949年,永定县全境解放后,悠湾成立了临时乡政府,乡政府办公室地址就在天后宫,天后宫再次成为悠远的红色政治中心。

沿着一湾溪水溯源,就到了中联村的顶峰山。山谷中有座吴公庵,名叫威灵宫,供的是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本名吴本,宋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漳州角美白礁村人),字华基,擅医术,因其精通医术、救人无数,被闽南人尊奉为神。宋高宗敬重吴本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下诏在其出生地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漳州角美白礁村)肇立“医灵神祠”、后赐庙名曰“慈济”。明成祖敕封吴真人“保生大帝”。此信仰在闽南、潮汕、台湾仔一带盛行,悠远作为客家与闽南交界处,自然将这一习惯吸收,这也见证了悠远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胸襟。此庵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成为高陂、坎市、抚市一带村民的敬奉之神。

上个世纪初期,中联村的吴公庵,与红色文化相遇了,那是太平里秋收暴动与后田暴动武装队员会师而闪烁的红色记忆。时光追溯到192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派宣传部长王海萍到闽西领导闽西总暴动。8月,王海萍、傅柏翠率杭、永,岩边农民武装500余人,在高陂的西陂岭发动群众,打土豪,举行暴动,称“太平里秋收暴动”。暴动后,王海萍、傅柏翠率领队伍挺进悠湾,在吴公庵与龙岩县委军事部长陈品三率领的后田暴动队伍胜利会师,部署攻打龙岩白土镇与龙岩县城,掀起“闽西总暴动”红色风暴。悠远人林营熙亦率领20多名悠远子弟组成的赤卫队参加了会师,引导暴动部队从吴公庵出发,顺利攻下龙岩白土镇。之后,又攻打龙岩县城,但是,由于敌强我弱,战斗失利,队伍撤回到孔夫,转而攻打坎市,因消息走漏又遭失利。暴动队伍一部分开往永定金砂古木督与张鼎丞、邓子恢领导的溪南红军营汇合,而太平区委领导林梅汀、简祥明带领的太平暴动队伍则留在太平区开展游击战争。这些暴动队员,之后成为清一色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见证了红色风暴的吴公庵因此而身份显赫,成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采菊东篱,悠然悠湾。我伫立在清澈的悠远溪畔,望白云悠悠远远,看流水悠悠弯弯,叹时光悠悠恍恍。悠远的山风吹来客家山歌悠悠缭绕,天后宫、吴公庵里传来古寺钟鸣悠扬纯净,一溪悠远,两岸人家,怡然自得。我思索“悠远”这个古老地名气的由来,油然思接云天,心旷神怡: 悠远虽远,心远而可攸居;悠远地虽偏,偏而开化,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在此相融相生,高陂话、龙岩话等方言在此浑然交融,它见证龙岩文化之丰厚内涵。自元代以降,700年来7姓氏友好相处,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村庄涌现24位硕士、9位博士。悠,及攸之同义,《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攸,行水也。后引申为安闲从容,自得其乐。悠远,实是当地村民对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美好寄寓。一溪汇众流,宽远人自攸。正是悠远人的宽厚,海纳百川,接纳了多元文化,才造就了有信仰、敢牺牲、勇拼搏的个性!

告别悠远,我恋恋不舍与弯弯的山路与奔腾的大山挥手告别,众山渐行渐远雾化成了阳光下的巍峨剪影。这是一个家族、一座村庄、一支民系自强不息的强大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