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搭建三大平台,打造闽西社矫品牌
让社区矫正工作更有温度
□ 记者 罗姝 通讯员 钟碧琴
长汀县古城镇社区矫正对象胡某,在社矫前与江西省瑞金的小钟建立恋爱关系。当胡某进行社区矫正后,受活动范围限制,双方见面次数越来越少,感情日渐冷淡。
近日,胡某接到小钟的电话,得知她父亲病危住院,要求其请假去帮忙,不然就直接分手。胡某急忙来到古城司法所办理请假手续。司法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瑞金当地司法所联系,委托该司法所协助做好胡某请假期间的见面、核查、教育及监管工作。胡某因此事也再次赢得了小钟的芳心。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主动作为,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充分发挥闽西地域文化优势,搭建可视灵活监管、特色市域矫治、适用性帮困等三大平台,积极探索监督管理、教育帮扶措施,不断提高社区矫正监管教育水平,社矫对象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科技强矫 推进精准管控
打造“智慧矫正”一体化平台,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标准化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市、县两级投入755万元完成社区矫正指挥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音视频互联互通和部、省、市、县、乡五级指挥贯通,通过系统抽查、视频查岗等方式,实时远程指挥基层司法所开展信息化核查,与综治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并充分运用“矫务通”App、实时定位、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实现对社矫对象的精准管控。
5月,市司法局、市公安局联合建立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常态化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核查机制,可通过公安网络信息平台,对脱漏管和涉嫌违规的在册社矫对象出行、住宿、违法犯罪等相关信息开展轨迹核查,开展数据比对。
建立了社区矫正闽粤赣三省边界协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社矫对象经常性跨边界活动的跟踪监管难题。强化部门协作,全力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选派28名监狱警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特色市域矫治 推动精细教育
红色教育塑灵魂,我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把红色教育融入矫正教育,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形成“瞻仰红色圣地,听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读红色书籍,走红色之路,行感恩之举,谈心得体会”红色教育流程,使社矫对象不断接受灵魂的红色洗礼。
在永定、上杭等地建立客家祖训教育基地,每月组织社矫对象到教育基地接受祖训家规教育,加强社矫对象的品德教育。各司法所利用本地姓氏宗祠,组织社矫对象打扫卫生,接受宗族老人教诲等方式接受教育。通过开展不同的祖训教育,引导社矫对象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敛。
9月,武平县针对当前因酒驾再犯罪人员增加的情况,在全县开展社矫对象“拒绝酒驾醉驾,从我做起”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提升社矫教育成果。我市各地社矫机构编写入矫教育学习资料,不断提高社矫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社区矫正“一月一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教育矫正取得明显成效。
适用性帮困平台 人性化帮扶彰显温度
我市探索创建“绿色社矫”生态修复社区矫正教育基地,督促涉林犯罪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履行补植复绿义务,并将其履行情况纳入季度考评,把生态修复纳入社区矫正监管,既实现了社区矫正人性化管理,又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杭县针对生态资源环境领域犯罪,专门设立了绿色公益社区矫正基地。三年来,上杭县社区矫正中心牵头组织720人次的专业技术培训,社矫对象发展林下养蜂1080箱,竹山养羊5100头,果蔬、花卉、茶叶作物种植2000余亩,实现生活有出路,工作有保障。
各地社区矫正中心还建立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室,对每位新入矫的社矫对象进行心理测评,采用沙盘游戏、绘画测验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探寻他们犯罪原因,为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提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促进社矫对象更好地回归社会,各级社矫机构把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年度教育帮扶计划之中:市司法局与龙岩市电视广播大学联合开展“曙光行动”活动,实施社矫对象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证计划;新罗区与龙岩市仁和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叶制作技能专题培训;武平县与市一零八农业有限公司共建“武平县曙光创业就业基地”……随着一系列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帮扶做法的推广运用,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