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典型、开小灶,蛟洋工业区创新“十个一”工作机制——
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
□记者 黄俊 郭亦斌 通讯员 林斯乾
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试运营,园区消防站已建设完成,全长2.5千米的园区循环路正在紧张建设……这是昨日上午,记者在上杭县蛟洋工业区看到的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安全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推进,是蛟洋工业区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的缩影。蛟洋工业区现有入园企业53家,紫金矿业、吉利集团、杉杉能源、宁德时代、新安化工、傲农生物科技等上市企业在此投资建厂。为给园区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营造良好安全生产环境,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工业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创新“一体化、一键式、一站式、一指南、一把尺、一揽子、一家亲、一套式、一卡通、一张表”的“十个一”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树典型、开小灶”活动,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
“本质安全是通过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蛟洋工业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郭东亮告诉记者,今年7月,市安委会决定对蛟洋工业区实施为期半年的“树典型、开小灶”集中整治。
活动开展以来,蛟洋工业区共排查发现各类隐患826条,整改792条,整改率95.9%,其中重大隐患19条全部完成整改。
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的关键在于压紧压实党政、部门、企业三方责任。蛟洋工业区着力健全“三项体系”,坚决扛起党政政治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该工业区健全“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设立安监站、环境监察中队、消防中队,组建安全应急管理专家库,投入7.5亿元实施园区标准化建设;健全“一键式”安全管控体系,建设“智慧园区”在线监测监管大数据平台,涵盖园区道路交通、危化品车辆、重点企业、重点危险源、环境空气监测等;健全“一站式”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园区安全生产培训基地,推行员工入园入企岗前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为落实部门监管责任,蛟洋工业区推行“三项机制”。监管执法方面,推行“一指南”机制,将园区各企业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重要风险岗位和各种应急处置措施,制作成“一图一册”式监管执法指南,让安全监管人员一目了然、一看就懂;指导服务方面,推行“一把尺”机制,采取“部门+专家”模式,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协同检查,经常性对企业进行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应急处置方面,推行“一揽子”机制,整合园区与企业、专业与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市级、园区、企业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
如何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蛟洋工业区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一家亲”互帮互助制度,成立园区安全生产联盟,实现安全生产管理资源共享、共治、互补;建立“一套式”员工管理制度,推行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三违”行为12积分管理制,并加强班组安全基础建设;建立“一卡通”避险救援制度,为每位员工配备一张标明事故处置程序和措施、事故报告和求救方式、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等事项的应急救援处置卡;建立“一张表”整改承诺制度,要求企业将自查和部门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形成整改表单上墙公示,同时积极鼓励员工对隐患特别是未按期整改的安全隐患予以举报。
“9月18日,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暨上杭县蛟洋工业区‘树典型、开小灶’现场推进会召开;10月9日,我们创新‘十个一’工作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业园区的做法被第17期《福建改革财经情况》采纳。”郭东亮表示,安全生产工作的持续强化为园区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今年1—9月,园区实现产值290.17亿元,同比增长64.21%,实现税收4.07亿元,同比增长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