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引领绿色发展
——我市加快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 记者 石芳 通讯员 黄美珍
昨日,位于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省级科技孵化器二期,入驻企业宽敞洁净的无尘车间内,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忙生产、赶订单。据介绍,截至目前,武平以新型显示为重点的信息企业达75家,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武平的生动实践正印证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乘数效应”。
生态是龙岩最大的品牌、名片、优势,多做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是新龙岩建设时代命题。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推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着力建设现代“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康养”,全面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我市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制造,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盈乡村的创建工作,大力扶持清洁生产企业,初步构建了绿色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夯越实:龙岩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上杭县以“循环经济”模式打造“海西铜都”引起全国关注;漳平市成为全国七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区之一和全省第二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龙净集团的环保技术全国同行业一流;龙雁经济开发区、蛟洋工业园区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紫金铜业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5家单位入选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全市共有1288个绿盈乡村,占比70.8%,在全省排名前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新罗“党建领航银雁腾飞,绿色发展生态新罗”、永定土楼十里长廊、上杭“红色圣地、生态古田”、武平15朵金花、长汀“田园牧歌—七星闪耀”、连城“红土朋口、项公故里”、漳平台湾小镇等集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的一批富有老区苏区红色特色和生态绿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绿色农业方面,龙岩的成绩同样精彩。我市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围绕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特色产品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2020年实现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34.2亿元,比增9.66%。加快推进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提档升级。当前已形成3个有机食品、78个绿色食品、309个无公害农产品。龙岩“福建百香果”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龙岩是红色圣地、生态福地和客家祖地。我市立足“红色、客家、生态”三大文化优势,深化产业融合,持续打响“红色古田·养生龙岩”品牌,加快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持续推动“文旅+互联网+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模式。“红色+绿色”旅游呈井喷发展。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4037万人次,居全省第四,实现旅游收入402亿元,居全省第三。
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数据显示,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5∶52.7∶35.8调整为2020年的11.1∶44.0∶44.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绿色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显著。此外,2016—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7%,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我市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等生。这标志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站上新起点、迈出新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接下来,我市将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聚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绿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