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女儿读碑记
□ 宋客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研究客家文化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因为客家文化本身涵盖了民族迁徙、经济、文化、宗教、伦理、建筑、心理等范畴,可以理解为中国历代官表书志所标榜的正统文化的边缘学科,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视阈内客家民系创造的特立独行的正统文化。研习客家文化,就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研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便捷的途径,开启领悟的钥匙。
客家并非闽粤赣边的代名词。由于历史上客家先民的持续迁徙,因而在海内外蔚成“星散四方”的奇观。这也是人们所以对客家文化好奇、探索的所在。
这不,国庆期间我到重庆看女儿,三句不离本行,我们驱车120多公里前往荣昌区,再驱车32公里到达盘龙镇,带女儿一起考察客家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才会用心。
盘龙镇,我曾经于2014年4月随闽西客家联谊会访问团考察过。因此,一路上,我总是热情洋溢地介绍客家文化的魅力,说起记忆中的盘龙镇客家人的来历以及当地保持的夏布、陶器、折扇制作技艺,这些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中国夏布小镇”“中国夏布博物馆”,等等。
盘龙镇有12个村4个社区,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全镇人口8.3万人,其中客家人3万多人,是荣昌区西北部的经济重镇,也是重庆市最大的客家方言岛,被誉为“中国夏布之乡”。
时间过得飞快,临近12点时,我们到达客家文化广场。在偌大的舞台一侧,镶有一块碑记,于是,我招呼女儿围拢过来,一字一句吟读起来——
盘龙客家源自中原寻迹钩沉五次迁徙辗转数载落脚龙乡片土荒原乐而安家饱经磨难血撰春秋锄月耕云日富月昌赫赫煌煌涅槃重生赞矣哉豪气贯长虹碧血染残阳其忠勇之血性盖已惊天地泣鬼神也 客家文化广场 壬辰年初春
读毕,我便认真解读碑文,大意是客民系根在中原,据客家学一代宗师罗香林先生的学说,客家民系经过历史上五次大的迁移才最后形成。3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末清初,更准确地说是在康熙、雍正年间,川渝大地因张献忠农民起义,民生凋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乃至出现“十室九空”的惨状,为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化解矛盾,朝廷颁布“湖广填四川”招募令,鼓励有志之士前往川渝垦复土地,给予优惠政策,照顾安抚。于是,或兄弟好友结伴,或拖家带口前往,填川之人络绎不绝于途,这便是客家人“第四次迁移”的大概。盘龙镇的客家先民,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从广东河源的紫金县、龙川县一带迁来,几百年来,乡音未改,客味浓郁,堪称奇迹。这里出产的夏布,原料是苎麻,也叫苎布、麻布,正是盘龙客家人传承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苎麻种植、制作、织造技艺的留存……
我对女儿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论哪一级平台,“传播”的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掌握材料的扎实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一名写稿匠,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客家文化尽管只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但生存、发展、进步的事象却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不能先入为主,对客家文化的研习在心里形成抗拒的“人设”,而是要心向往之,奋不顾身。如何认知客家文化,不但有理论的层面温习,还有实践的层面体验,“入村看庙,入庙看碑”就是最直接的获得认知的方法。大凡碑记,都是把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发生事件铭刻入碑,这样,我们读碑,就能从中掌握最原始的证据,从而推演可能得出的结论。读碑要学会断句,碑文通常以“赋文”“骈文”的形式出现。出外考察时,一定要把碑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如果时间紧,则先把碑文拍下,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对照原图,把碑文再抄录一遍,作为资料,这个环节很重要……
考察期间,我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联系,请他帮助联络当地熟悉客家文化的热心人。陈世松先生的祖籍在福建漳平永福,我们曾在多次客家学研讨会上见面,并向他请教。
我带着家人信步在盘龙镇文化广场,还进入镇政府,得知“盘龙羊肉汤”名扬巴渝,便直奔当地饭馆,点了一大盆“羊肉汤”,大快朵颐,热汗淋漓,大呼过瘾。
用餐毕,陈世松先生回话,称他联系了几个朋友,可都在假日出门旅游了。
后来,我们离开盘龙镇,返回荣昌区城,徜徉在中国夏布小镇,参观夏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