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龙岩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记者 黄俊 通讯员 黄美珍
生态,是闽西最大的优势。
生态,也是闽西最亮的品牌。
生态,更是闽西最强的后劲。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再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奋力谱写了新时代新龙岩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擦亮生态品牌 实现城乡“高颜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及到中央工作后,始终情系闽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重视和倡导推动下,全市人民牢记嘱托、勠力同心,打造出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林改“武平经验”等享誉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近年来,我市不断总结提升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城乡颜值愈发靓丽。市委、市政府以龙岩被列入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为契机,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立市”列入五大关键工作之首,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创机制,实现全领域、全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领导全覆盖。
在此过程中,闽西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得以不断激发: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用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的“普惠金融·惠林卡”业务;2017年在全国首创检察院生态庭及生态处,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年度工作报告在全国推广;2019年长汀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以县、乡、村党政主要领导为林长的三级林长责任制;2020年出台全国首部地市级地方性法规《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202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土长制”;2020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龙岩紫金山模式”、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补偿工作试点经验等5项举措在全国推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39%,连续40多年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3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
各个生态品牌更加熠熠生辉: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得到拓展提升,全市水土流失率已降至6.1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降至6.78%,取得决定性胜利,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持续改革创新提升林改“武平经验”,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新模式,林改“武平经验”被誉为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本;多部门联动率先推进河湖长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双河长”制,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治河方略,同时增设“村级河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长设置全覆盖,并在全省创新建立“河长警长制”,公检法协力共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快农业污染治理,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工作……
闽西大地,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优美画卷。
聚力攻坚克难 收获民生“高福祉”
污染防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事关民生福祉,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作重点,我市连续实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将我市生态环保问题项目化,谋划实施1153个项目,累计投资366.4亿元。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实现了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名,中心城区空气综合指数由2015年的3.2下降到2020年的2.54;全市3条主要河流国省控(考)断面综合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由2015年的84.31%提升到2020年的100%,全面消灭了劣Ⅴ类水质小流域。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打造“龙岩蓝”,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三,SO_2、PM2.5等六项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着力打好碧水工程。以巩固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为核心,水陆统筹、源头控制、科学治理,全面推进《龙岩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共设立各级河长2639名。龙岩“国考”断面水质曾在全国33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7,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2020年,全市3条主要河流22个国省控(考)断面综合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保持100%;小流域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82个小流域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9%。
——扎实推进净土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以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确保“土更洁”。
——以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加快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计划,围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策划生成并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同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在全省率先建立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和市级指挥中心,划分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并将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接入省生态云平台。切实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设。
这是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所取得的成果。近年来,我市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大督查大落实”予以推动,累计处理e龙岩、12369等平台信访件达14000余件,积极落实“党政同责”,“一把手”一线督办,建立交账销号、“三合一”调度督查等制度,常态长效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工作,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组福建省反馈意见中涉及龙岩的个性问题仅3项,为全省最少,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市只有共性问题,没有个性问题。同时,持续保持环保高压态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5000多人次,办理各类案件2100余起,罚款830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70余起。
闽西大地,随处可感润人心田、人民至上的民生温度。
培育生态经济 铸就产业“高素质”
绿色是我市的发展底色。近年来,我市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再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制造,通过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实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生态转型、循环改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生态经济发展成为闽西经济增长新亮点。
——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战略,先后出台《龙岩市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实施计划(2019-2020)》《龙岩市人民政府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实施细则》等文件,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龙岩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5∶52.7∶35.8调整为2020年的11.1∶44.0∶44.9,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工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绿色产业结构体系构建工作成效显著。
——大力推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以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促进园区、企业实施循环化改造为主要抓手,鼓励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瓮福紫金、金龙稀土成功申报国家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漳平市成为全国七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区之一和全省第二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龙雁经济开发区、蛟洋工业园区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紫金铜业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5家单位入选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同时,我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5家、高水平创新平台52家。2018-2019年龙岩市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超额完成”,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的通报表扬。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4家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均已实现污水集中治理及在线监控联网。
——提质增效,着重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实施《加快七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茶叶、水果、蔬菜、薯业、畜禽、林竹、花卉苗木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结构日益改善,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绿色农业体系初具形态。2020年实现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34.2亿元,比增9.66%。加快推进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八大干”提档升级。当前已形成3个有机食品、78个绿色食品、309个无公害农产品。龙岩“福建百香果”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崛起势头强劲。按照“重点集聚、产城一体、一县一特色、功能互补”的原则,推动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结构高端化,做好生态旅游推进绿色服务业。用足用好“客家、红色、生态”的三大资源,构建了“龙岩七景区”的产业布局,确立了“红色古田,养生龙岩”文旅品牌,“红色+绿色”旅游呈井喷发展。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4037万人次,居全省第四,实现旅游收入402亿元,居全省第三。
闽西大地,随处可闻生态引领、时不我待的发展赞歌。
护航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步伐正不断加快!幸福龙岩的生态底色愈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