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水汪汪的四角井


□ 杨本明


清清溪水,从邓公陂上漫涌上来,顺着护城河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穿过宋古廊桥,越过元城墙根,流入中山街、水南街、庙前街,流向团结巷、溪南巷,漫进清溪巷、泗洲亭巷、铸锅巷、吴屋巷,在桂花巷、明光巷、前屋巷、狗屎巷中欢快地流淌,纵横交错的街巷中,“吱呀”一声门打开,岁月痕纹凝成的线条恰成永恒笑脸的老太太慈祥地探出头来,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袅袅婷婷走来,捣衣声、窃窃私语声伴随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街巷中,间或,有肤如凝脂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从小巷深处款款走来。

水汽氤氲的四角井,灵气活现的四角井,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是每一个连城人的梦,是每一个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水是生命之源。每每谈及城市发展格局,无不与水有关。

走过千山万水,放眼八闽大地,浩浩清溪穿城过,沿溪两岸稠人居。帆船千帆过尽,两岸灯火辉映。城建日新月异,百姓傍水而居,无不神清气旺,柔情缱绻,意态闲闲,幸福满满。回望我市,长汀“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上杭、武平、永定,浩浩汀江流,两岸城居美。漳平,一溪两岸,城美树古。中心城市,龙津河湖灯映月,宜居宜业养怡福。反观连城,走来走去,看来看去就是那么一条东西走向北大街,从西向东直达冠豸山前;后来费尽九牛力,拉开一条南北向莲中路,与北大街连接成丁字形街道,仍不见一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反而丢了不少旧街老巷古民居,令人唏嘘。

生命之水,发展之水,水在哪里?

水在文川河。

文川河是连城命脉河。其源有两条。东源于玳瑁山支脉连城县境李屋坑的马坑山,绕县城东南曲折向北而去。西源于城郊文川乡五寨村羊角寨。东西两源水至七星岗、姚坊合流后转向北,流经刘屋抵城关莲花,过彭坊桥外坊墩至揭乐,再纳西侧各支流来水,经黄坊过乐太平,流至北团柯坊与北团溪水汇合出县境,经清流注沙溪汇闽江东入海。

引文川河护城饮用,这是宋绍兴三年(1133年)对建城者的智慧考量。据《连城县志》载:文川河上游环绕县城西南的支流清溪,是宋绍兴五年(1135年)和明正德九年(1541年)相继建筑城墙时开挖,全长约1公里,这条流经文川桥南门头的古运河,长期以来成为城关居民饮用水主要源流。

然而,作为水流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之源的连城,境内集水流域不大,水面不宽,水量不大,文川河作为闽江支流沙溪源头如此,文川河西源水更是如此。于是,筑陂坝抬高水位引水入城便成了唯一选择。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知县邓万皆倡修水陂,陂坎位于文川河上游文川乡城西村,南临城关水南尾,西临童子巷。长46米,高3.5米,顶宽2.5米,自建成后,解决了城关居民饮水大问题。民赖其利,故称邓公陂。其后,陂屡毁屡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委书记李明光曾亲率军民疏浚河床,重筑陂坝,为民谋永福,后壮烈牺牲于连城,今存明光巷、明光电影院以纪念;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多次水毁重筑,此陂水可“濯足濯缨”“咏而归”,既是城区饮用命脉水,也是穿街过巷清清景观水。

水在四角井,处处井。

四角井因何得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曾居城关多年天天经行四角井,总在想,不见一井,何以井名?四角井,是以形名,还是以数名?若以形名,莫非此地曾有方井:该井四角垂直,井形方正,一如冠豸神兽之端方正直,刚正不阿;抑或四围建筑高耸方正,中圈空地犹如置身深井。若以数名,莫非此地四角皆井,不计其数,家家户户有井?

“当年此地四处泉眼,四处皆井,四角皆井。有年大旱,四角之井皆枯,惟中有一井,汩汩滔滔,用之不竭,民赖其利,遂名此地为四角井,处处井。”讲解员一席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连城作为客家中原先民,辗转迁徙择地而居,宜居之地必择水。或地下水位高且水甘洌,挖井便鱼欢蛙跃,方为风水宝地,何况四角井地处护城河旁。河清井清,水犹甘洌。

然而,此次走过吴家巷、水南尾,走遍四角井街区四街十三巷,除了在沈家大院仍看到两眼清清井水外,大多街巷虽然水系还在,肌理仍存,然水已成污水死水,或富营养而浮萍满布;街巷古屋墙体倾斜苔绿草盛,不时与“此处危险禁止通行”警示牌不期而遇;站在四角井桥头,看着眼前宽不及5米的文川河,杂草占据河道大半而水深难没脚踝的浊流,联想2015年7·22特大洪水漫过水南巷,真是遇暴雨则洪水滔滔,逢大旱则溪水枯竭。不禁感叹:水啊水!

水在四角井,水在文川河,归根结底还在文川河。

陂坝频筑引水入城是一方面,来水清清且水量宏大更其重要。源头山地植被恢复、水源涵养提高森林覆盖率便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文川河绿色环保行动计划启动,文川河绿水拦河翻板坝工程实施。平时放闸蓄水,暴雨时翻板泄洪。紧接着实施文川河调水工程项目,水南溪、黄九垄溪生态景观引水工程与水南片区生态景观水系同步建设,为四角井街区水街建设创造前提条件。如今,蓄水2000万立方米的福地水库已建成并即将蓄水,一河五溪项目实施之日,水汪汪的四角井梦圆有日。

想想吧,或是天南海北的游客,或是漂泊倦归的游子,冠豸山游罢宿下,清早起来,来到四角井街区,或是品赏名菜涮九品,或是来碗牛肉兜汤,抑或烂粉配上灯盏糕、捆粄、粳心丸,或是文川桥上大扁食,边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边欣赏古廊桥,紧接着又一叶扁舟自划桨,在古运河宋城墙下享受慢生活,欸乃声中上岸欣赏宋绍兴间建成的巍峨庄严的天宫庙,接着融入四街十三巷,在清清流水陪伴下,融入双子楼、进士第、旋马楼、八砖士第古宅民居,与童谢钱李沈吴寻常百姓拉拉家常,领略34万人33种方言的独特魅力。倘逢节日喜庆,夜幕降临,震天的锣鼓声过,悦耳丝竹从古宅深巷中传出,伴随青狮鼓花灯游龙,沉浸于一夜鱼龙舞,几不知今夕何夕,那是多么曼妙而惬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