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多情山水龙岩城

图为龙岩“新罗第一泉”。图自网络
□ 陈健
历史上,龙岩城有“三山六岭一条河、三井泉六城门十八条巷……”的说辞,其所表达的,或是说龙岩城的形胜,或是表龙岩城之规模。
“三山”,是指当时龙岩城墙内的大崶山、清高山、梅亭山。《龙岩州志》云:“大崶山,在州城留晖门(西门)内;清高山,在州城迎熏门(南门)内;梅亭山,在清高山右。”
大崶山,今中山东路以北、九一北路以东(龙岩西门基督教堂背后)一带,即原龙岩地区印刷厂宿舍、龙岩市气象局区域。据史料记载,宋绍定三年(1230),知县赵性夫于大崶山(俗称岳顶)筑土城,称“官寨”;淳祐九年(1249)知县赵崇揆用砖筑城,后人称此为“赵公城”(1999年旧城改造时曾袒露出部分来),其广可容四五千人。此山上还建有“东岳观”等。民国时期,于“东岳观”之左建起了门楼、礼堂、办公室、宿舍等,龙岩国民党县党部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闽西报》、气象台所在地。
梅亭山,在解放南路以东、街心广场以北区域,今之中山公园所在地。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党军阀陈国辉于梅亭山麓建造亭、阁、池、塔、假山等,辟梅亭山与清高山之间的山谷地带为广场,设体育场、球场、演讲台、观礼台等。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三克龙岩城后,在这里召开了祝捷大会。红四军前委设于梅亭山西北的“新邱厝”(今龙岩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公园经过几次改造、建设,设施日臻完善。
清高山,是原龙岩市(地)委、市政府(行政公署)办公区域。早在1927年,清高山上就建筑了一幢造型别致、高旷轩敞的图书馆。红四军三克龙岩城后,司令部设于此。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于此。此后,这里长期作为行政办公区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大,如今的龙岩城区已经远远不止这“三山”了,虎岭山、登高山(南寨山)、莲花山(天马山)、翠屏山、大锦山等,都在龙岩城区范围。
虎岭山,位于古龙岩城之西,“山抱西城,若虎踞然,昔多松……”为旧“龙岩八景”之“虎岭松涛”。民国十年(1921),美国基督教会于此山之东麓兴建了牧师楼(俗称番仔楼)、爱华医院,1930年红军医院迁至爱华医院。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市(地区)第一医院设在原爱华医院院址。1955年、1985年,虎岭山上兴建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这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登高山(南寨山),形如偃月,俯瞰龙川,树木葱绿,巍然生秀。古诗云,“山横郭外清如洗,树接云间翠欲流”,是旧“龙岩八景”之“登高独秀”。1976年开始筹建登高山公园,后又辟南寨山为登高山南公园。这是一座以登高、休憩、健身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莲花山(天马山),“出治南四里许,突然挺秀,位于离明,谓天马山也。”莲花山、天马山是同一座山之两侧,天马山在阳、莲花山处阴。形家称南方的离宫为天马,此山位于古龙岩城之南,即“离明”之位,因此其名谓之天马山;然此山之形状仿若绽开的莲花瓣,故又名莲花山。莲花山和天马山的山麓,分别建有莲花山寺和净慈寺,寺庙规模宏大,庄严肃穆,信者入寺礼佛,觉悟人生。山腰辟有3700多米长的环山栈道,沿道而行,时而进入深谷幽林,时而豁然开朗,宛如在360度的观景台上,市容市貌一览无余。登上公园最高建筑——世纪钟楼,极目四望,天空澄碧,远山含黛,和风送暖,龙岩市区一览无余。莲花山公园是以山林景观、人文景观为特色,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翠屏山,位于城东,著名的龙岩洞处其山麓,明朝龙岩名士、潮州知府王源的《龙岩记》称“壁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岩洞因此而得名龙岩洞。唐天宝元年(742),取以邑名且沿用于今。千百年来,洞壁中的题刻,讲述着龙岩城的身世,成为龙岩文脉所在、旅外乡亲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大锦山,位于市行政中心(市政府大楼)之西侧,是一座正在完善的集观光、山地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环山公路长8.68公里,驾车可领略不同区域龙岩城的不同景色。
龙岩城,四面是山,城中有山。城中城外,处处是绿,常年是绿,正是这山、这绿的独特环境,使得龙岩城冬无严寒,少见霜雪;夏无酷暑,清风送爽,是名副其实的、不可多得的养生福地。
水,是城市的灵魂。龙岩城处在盆地之中,井泉池塘遍布,溪流沟渠纵横,正是这些溪流,给城市带来妩媚、爽洁、灵气。
旧龙岩城中,井泉星罗棋布。其中上井、中井、下井最为闻名。上井,泉出大崶山石址;中井,源出城址,源颇小;下井,乃清高山之西,泉自地涌出,盖伏泉也。三井泉中,上井、下井称为“双井流泉”,是旧“龙岩八景”之一。下井泉在明万历年间被龙岩知县吴守忠誉为“新罗第一泉”并勒碑,《龙岩县志》(民国九年)记录了赞“新罗第一泉”的碑铭:“泉涓涓兮,能清我心;泉皓皓兮,可涤烦襟;有如光鉴,无弦亦琴;空山写影,流水知音;王明受福,甘醴如霖;公与斯泉,往古来今。”1954年,上井泉及附近空地被辟为农贸市场,兴建了商业用房,井泉用石板盖住,泉水可以继续流出供人饮用。处铜钵巷边(今中山路与街心广场附近)的中井,1960年代因巷子扩建被填。2000年左右,中山路和街心广场改、扩建,上井、下井被填埋,“一脉通神灵,千家汲朝夕”“给养供千室,钟灵润百贤”已经成为历史。
现九一北路西侧,原有一条护城河壕沟。据传,古时沿着壕沟可以划船到现在的实验小学一带。中山路南侧原有一泓清流,是从韭菜园(今中国银行附近)边的惠民坝引来龙川水的,中途注入上井的泉水,这条横穿大半个城区的沟圳,供沿途居民饮用、洗涤。民国时期修建的中山路,下通沟渠,引龙川之水双流达平在坊(今东城街道社兴一带),水清且旺,虽隆冬而不涸。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这些沟圳亦被填平,成为老龙岩人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一些祠堂、大厝前一般有大小不一的池塘,整座城中池塘水面遍布。其中九一北路北段两侧各有“蔡家园”和“锦园”(俗称翁家花园),其水面颇有规模,池水盈盈,可荡小舟于其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旧城改造的开展,这些也被填平建房或改作他用而消失了。
有着“一巷三尚书,回头便侍郎”之誉的石埕巷,其西侧的小涧就是坊间流传的古龙岩城中的“一条河”,昔时小涧水体清清、流水哗哗,涧之两旁有花草小树,流经十八堂(今街心广场)大门前之后,与下井泉水汇合后注入龙川。
其实,古龙岩城的水之美,美在龙川。发源于小池彩眉岭的龙川(现称龙门溪),从龙岩县西北流来,时而穿山越峡、时而淌过平洋盆地,时缓时急,行云流水,若一条美丽的玉带萦绕龙岩古城。古“龙岩八景”之“龙川晓月”指的就是龙川在城区的这一段,斯处水流清碧,风光秀丽,古诗赞其“宝镜灵虚印碧波,龙川十里晓烟多,一声欸乃渔舟去,带得余晖尚满蓑。”于登高潭、挺秀塔附近汇入龙川的丰溪、小溪,此三流被誉为“三川若带”,给古老的龙岩城增添了无限魅力。
散落在城中的井泉、池塘、沟渠等,或是大自然留下的珍贵遗产,或是先人创造的宝贵财富。倘若在发展、建设城市中,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尽可能保存地理标志,留住乡愁,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2018年建成的龙津湖,“新罗第一泉”景观以及河边绿带、栈道、滨河公园以及石锣鼓湿地公园、东山湿地公园等,深得市民的喜爱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