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红山乡
“党建+”模式促乡村振兴
□ 记 者 程璧晖 傅利昌 曾燕福
通讯员 陈天长
14日,长汀县红山乡赤土村村民赖发长、杨绵庄等承包租种的山上一派生机,昔日草比人高的荒山变身为遍地是宝的“宝山”,山中兰花、草珊瑚、黄精、灵芝错落有致,长势良好,村民背上箩筐上山采摘灵芝,享受丰收的喜悦。
国家级生态乡镇红山乡地处闽、赣两省的长汀、武平、瑞金、会昌四县(市)八乡接合部,是长汀最边远的乡镇,乡政府距离县城78公里,通往县城道路弯多难行。今年以来,该乡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三亮三先一创建”(即亮身份,我是党员我先进;亮承诺,服务群众我先锋;亮行动,我是党员我先行;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岗”)“党建+”模式,以乡村振兴试点村——赤土村党建创建为抓手,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该乡抓党建谋发展,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首先建强产业人才队伍,盘活本土人才,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一批产业“领头羊”。近年来共组织蜜蜂养殖、茶叶加工、灵芝种植等产业考察培训4场,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赤土村实行“支部+农场+农户”发展模式,以州龙家庭农场养蜂基地为中心,带动全乡蜜蜂养殖。州龙农场为村民提供蜂种,每季度举办养蜂培训班,安排技术员每月入户指导,并对蜂产品进行回收。在该发展模式带动下,全乡蜜蜂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乡共有200多户养殖户,养蜂2000余箱,年产蜂蜜近2.5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成为红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振兴试点村赤土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发展高山茶种植,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模式合作开发,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支持,党员带头,村民自愿无偿投工投劳,全村种植高山茶200多亩。
今年以来,全乡以“一乡一线”所在村(腊溪、苏陂、红塅)为油茶生产重点区域,持续推动油茶丰产改造,打造红山油茶特色品牌;铜锣坑小组成立旅游公司发展高山茶加工产业;赖发长、杨绵庄等村民自发成立灵芝合作社,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产业,新增种植面积120亩,集资购买灵芝加工设备,发展种植、加工一体的灵芝产业。
今年以来,全乡新增仿野生灵芝260亩、草珊瑚种植240亩、中华蜂养殖680箱、金银花种植100亩,计划新增河田鸡养殖基地200亩、水稻种植200亩、金银花种植200亩。
抓党建促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该乡以“两治一拆”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整治等。以乡村振兴示范村赤土村为中心,采取“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创建“党员先锋岗”,实行环境整治路段负责制,让每位在家党员负责一个路段的日常保洁和卫生监督;建立“1网5长12格”(“1网”即污水处理网;“5长”即河长、湖长、林长、路长、小组长;“12格”即12个村小组为12网格)的管理模式,将路段、河道分成多个责任区,每家每户主动进行日常清扫管理。今年以来,全乡拆除危旧“空心房”81处,共计20890平方米;拆除旱厕22个,面积230平方米;整治裸房27处,3490平方米。“两治一拆”整治面积累计26710平方米。
抓党建树新风,以乡风文明带动乡村振兴。赤土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重点打造铜锣坑自然村,以看古民居、住农家屋、摘野生杨梅、吃农家饭等为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吸引游客到赤土品味农村生活。在党员的带动下,铜锣坑自然村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并捐资30余万元,打造长达数公里的自然生态景观。现在的铜锣坑,杨家大院散发古朴气息,石水牛风景区景色宜人,岩洞瀑布群烟雾腾腾溅起亿万颗珍珠,千亩野生杨梅林生机勃勃,镌刻在天然巨石上的大字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村贤捐资修建的廊桥让村庄增添了一份乡愁,坑尾蓝天白云下大风车矗立在青山之中,尽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红山乡党委书记蔡坤高说,要不断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扬“红山虽边远、工作不边缘”的斗争精神,奋力谱写“秀美红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