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杭溪口,红色五兄弟
□ 温云远 罗陈喜
上杭县溪口镇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一同上战场”这样感人的场景在乡村里经常上演。其中罗珍城一家,便有红色五兄弟。
罗珍城是溪口镇石铭村大坑头(又名天壁窠)自然村人,他生了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罗喜昌、罗贵昌、罗福昌、罗禄昌和罗寿昌。五个儿子名字连起来包含着“喜贵福禄寿,五福皆昌盛”之意,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由于受到地主豪绅和苛捐杂税的盘剥,尽管罗珍城一家子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但仍然吃不饱穿不暖。正如当地客家山歌唱的,“大坑穷人真凄凉,冇屋冇舍又冇床。日里冇个喂鸡米,夜晡冇点老鼠粮。”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穷苦人民的生活状况。罗珍城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难以实现,他那求平安盼富贵的梦想更似村里的溪水付之东流去。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石铭村的人民迎来了第一次解放,在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罗珍城一家的苦难生活终于获得了改善,罗珍诚高兴地握紧拳头说: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他自己带头参加了农会,他的五个儿子一起参加了工农赤卫队,参加了“攻打铁上杭”的战斗。
1930年10月至1933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苏区人民进行了三次“扩红”运动。在“扩红”运动中,罗珍城为了党的事业,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带头送子当红军,他先后将五个儿子全部送到乡苏维埃政府报名参军,这使乡苏干部和红军首长十分感动。考虑到罗珍城年事已高,首长握着罗珍城的手说:“大伯,大伯啊,您一定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不然我们实在放心不下。”但罗珍诚坚决不同意,他说“哎呀,首长,不要担心,不要担心,我还能照顾好自己,去吧去吧,放心去吧。”就这样五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
在参加红军前夕,他们五兄弟分别在村口种下了一棵杉树,客家人叫“长生树”,也叫“平安树”,寓意吉祥平安,表达在革命胜利后能平安归来的美好愿望。罗珍城的五个儿子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保卫中央苏区的温坊战斗、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松毛岭战役以及举世闻名的长征。但是在这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战斗中,罗珍城的五个儿子全都光荣牺牲了,当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纷纷上门安慰,罗珍城强忍着眼泪说:“革命总会有牺牲,革命也终会有胜利的那一天。”他蹒跚地走到村口五棵杉树下,用他那颤抖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棵树,他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大声哭着说“儿子呀,原谅你们的阿爸吧!阿爸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可怜你们的阿妈天天在村口等啊、盼啊,可你们再也回不来了!”罗珍城的哭喊声在村子上空久久飘荡。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在烈士的故乡溪口镇石铭村大坑头村口,当年红色五兄弟种下的杉树已高高耸立。为缅怀烈士,这五棵树被人们称为“红军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