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红色记忆


□ 赖鞍山

故乡的记忆,有许多许多。那里,有连绵起伏、层峦叠翠的崇山峻岭;有圆的、方的、造型独特、结构奇巧的客家土楼,以及土楼旁、沃野里一望无际的翠绿烟叶;有涓涓细流、清澈甘甜的山泉;有宋代大诗人陆放翁笔下《幽居初夏》中所描述的夏夜“草深无处不鸣蛙”的诗情意境……

但让我终生难忘的,是这里曾演绎过无数威武雄壮的活剧,产生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记得我1972年冬参军时,父亲对我说:“我们家从红军时代开始,两代军人,到了你和你哥哥(1969年春当兵),也就是第三代军人了,一定要听党话。”入伍一年后,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那以后,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部队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在地方努力工作,逐步成长为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干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首长的接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父亲和我双双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每次回故乡,我行进在祖辈、父辈们曾经英勇战斗过的大山之中,耳畔仿佛听到当年“山头鼓角相闻”的声音;眼帘仿佛看到当年“山下旌旗在望”的情景。驻足在“石城坑烈士碑”前,家乡的老一辈如数家珍般向我娓娓道来许多红色故事,那动人心魄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久久奔腾。

我的故乡永定区湖雷镇高石村,坐落在海拔1206米的天子岽北麓的崇山峻岭中,也属金丰大山的范畴。辖有高地、石城坑、坪里和山磜头四个自然村,这四个自然村都是为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基点村。

听老一辈说,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高石村的热血青年踊跃投身革命。1925年9月,石城坑的赖秋实、赖玉珊参加了彭湃主持的第五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同年12月,回到湖雷从事农运工作,播撒革命的火种。1926年夏,参与组建中共永定支部。1928年10月,成立中共石城坑支部。

1928年,山磜头的赖德基、赖文喜和石城坑的赖祖庸等投身革命,参加了张鼎丞等领导的“永定暴动”,后加入红十二军。

1929年,我的四叔公赖焕荣、五叔公赖焕游加入红十二军。赖焕游入伍后,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后均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937年,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进山围剿红军和游击队中,我的三叔公赖焕茂拒绝为敌人带路搜山,被活活用枪托撞击身亡。

这四个自然村是当年朱毛红军和地方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基地,许多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有的当了苏维埃干部。像我家山磜头自然村,可以说,几乎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岁月里,高石村的革命群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全村牺牲达11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烈士的有52人,被评为“五老”人员的有28人。家乡父老乡亲红心向党,铁骨铮铮,以生命和财产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父亲和小伯父也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支队。跟随大部队,见证了1949年9月1日龙岩城的解放。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回望历史,湖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掀开了一幅幅恢弘的历史画卷:

95年前的那个夏天,厦大囊萤楼内点亮的中共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的星火,照亮了永定湖雷上南村。在青黑色瓦面、土木结构的 “万源楼”里,阮山等人在这里秘密举行会议,正式宣告成立中共永定支部(后称上湖支部)。这是闽西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1928年6月29日,阮山率部在湖雷上南打响威震八闽的永定暴动第一枪,建立起福建最早的一支红军部队,从而拉开福建总暴动的序幕,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的新纪元。

1929年10月,永定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雷召开,阮山当选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历史永远记住:1929年5月23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军攻克龙岩城。次日,进驻永定湖雷。5月28日,红军在湖雷墟坝召开万人群众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振臂挥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当日下午,红四军在湖雷庆兴寺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史称“湖雷会议”。这次会议充分见证了毛泽东在坚持“党指挥枪”等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执着和远见卓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历史永远记住:1934年10月,从汀江到湘江,从松毛岭到雪山草地,不少湖雷籍红军战士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两进遵义城、攻打娄山关和四渡赤水等战斗中,留下湖雷子弟张云龙、张宜步英勇杀敌、敢于牺牲的勃勃英姿。

我永远铭记,2018年8月参观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时,我一边瞻仰着张云龙、阙忠一、陈忠梅、熊兆仁、张宜步等5位湖雷籍开国将星的光辉形象,一边听着解员充满深情的解说:“1934年10月,闽西籍红军参加长征的总人数,大约2.6万人左右。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闽西籍红军只剩下2000余人。有两万多闽西儿女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500米就有一位闽西将士倒下。”让我们每位参观者心灵震颤、潸然泪下。

此情此景,令我回想起了,1967年我到湖雷狮子堂村的堂姑家做客的情景。我堂姑的婆婆叫张长英,是永定著名的“革命老妈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刘永生尊称她为“张姆”。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饱经风霜的传奇人物,只见时年72岁的她身板硬朗、面容泛光、满头银丝,吃饭时她端起一碗米酒一饮而尽,豪情满满。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和堂姑丈聊起了她母亲的不凡人生。由此我了解到“革命老妈妈”不仅经历了1929年的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烽火洗礼,更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游击队送米、送菜、送情报、送信件,为负伤养病的战士煮饭疗伤,为党的秘密会议站岗放哨,为掩护游击队干部安全转移等异常艰难而充满传奇的峥嵘岁月……她,用羸弱的身躯支持着中国革命,一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从1926年建立党支部到1949年解放,正是有无数张长英这样的老区儿女,用青春和热血赢得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翻开《湖雷狂飙》一书,原福州军区副政委、开国少将王直在序言中写道:永定县坚持革命斗争直至解放的革命基点村266个,湖雷占46个;永定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有在册记录的)4587人,湖雷占673人;全县“五老”人员(指失散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区乡干部)2893人,湖雷占353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一串串鲜红的数据,镌刻着家乡人民为革命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如今,家乡人民发扬“干革命走在前头,搞建设力争上游”的精神,昂首阔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续写着“风展红旗如画”的崭新篇章。2020年,湖雷镇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全区的前列,完成社会生产总值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家乡人民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红土情不移,蓝海梦长新。长期在烟草部门工作,先后在龙岩、厦门履职的我,退休后安居厦门,厦门成了“第二故乡”。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岁月的风雨也许将湮没许多往事,历史的车轮也许会销蚀许多记忆,但是,故乡的这一串串红色记忆,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