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市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第一
武平优秀成绩单背后的治水“密码”
图为武平县中山镇永安桥下,客家妇女清晨浣洗衣服画面。
□ 通讯员 肖文秀 李婷 文/图
两岸皆新绿,倒影入清漪。7月6日,清晨的武平县中山古镇,朝阳映照在中山河上,波光粼粼。在古老的永安桥下,一群客家妇女正在浣洗衣服,不时地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入目皆是风景……
钟添福是中山河的河道专管员,从事巡河护河工作已有3个年头。三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中山河的美丽蜕变。“过去,河道上游还有许多养猪场,群众也会往河里倾倒垃圾,河里杂草丛生,水质也不好。经过一系列整治及管理,如今的中山河变美了,每天还有白鹭来这边栖息,从早上五点多开始就有群众陆陆续续来河里洗衣服……”钟添福说。
2017年,武平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切实履行巡河管河治河职责。目前,全县共有县级河长6名,乡(镇)级河长43名,村级河长219名,选聘河道专管员231名,建立17支巾帼护河队,6支企业河长,15支姜公护河队。经过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治水,成功实现了河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的转变。2020年度,武平县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取得全市第一的佳绩。“目前,全县主要河流断面、省控小流域断面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断面水质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河湖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县总河长办专职常务副主任郑福良说。
“一条河流,两地共治。”岩前镇位于武平县南端,与广东蕉岭广福镇毗邻,辖区内河流众多,跨省河道界限模糊、主体不明确。为此,岩前、广福两镇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共商达成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共识,划定责任区域,建立“水质联合监测,水环境联合治理、联合执法、联合保洁,信息互通”的治水机制,共同开展水环境联治工作。岩前镇党委书记、岩前溪第一河长马金良告诉笔者,通过边界上下游联动,与园区企业互动、联动及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目前,该镇龙井断面和九驳桥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
“治水治人心,治水治岸上。”作为曾经远近闻名的“养猪大镇”,象洞镇于2016年开展了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后,便开始全力打好“生态”“环保”两张牌。为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河湖治理,象洞镇于今年4月创新推行“河长制模范家庭”举措,确定首批9户河长制模范家庭,冯开华一家就是模范家庭代表之一。只要一有空,他便会和家人一起参与到象洞溪的护河行动中来,清理淤泥、水草,捡拾河道垃圾,共同维护河道清洁。“保护象洞溪是我们每个象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能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参与到河流的保护中来,共同建设美丽家乡。”冯开华说。
“文明垂钓,爱河护河。”钟建华是象洞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也是象洞镇姜公护河队的队长,只要一得闲,他便会来象洞溪边钓鱼。笔者遇见他时,恰逢午时,他正准备收拾渔具回家,临走时他还不忘把周边的垃圾拾起,清除河边的杂草,扔到岸上的垃圾篓内。钟建华告诉笔者,以前河道很脏,根本没什么鱼可钓,通过几年的治理后,水质改善了,鱼也多起来了……
近年来,武平县持续发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小流域治理,强化执法监管,加强跨区联防,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护河,扎实推进河湖治理,大力营造全民参与共护蓝天碧水、共筑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2020年,全县开展涉河违建整治4次,拆除涉河违建17处,立案查处非法采砂2起,取缔非法洗砂场5次,打击非法电鱼4次。各级河长及河道专管员累计巡河9.7万余次,发现问题6022个,全部均已整改到位。
“下一步,我县将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加强河湖综合整治,推动河湖长制从有效管控走向全面治理,努力打造安全健康美丽繁荣的幸福河湖。”郑福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