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岭上凭吊英灵


图为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

□丘富开 文/图

七一前夕,我们一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驱车来到松毛岭烈士陵园,凭吊红军长征前最后一战中牺牲的英烈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站在松毛岭烈士陵园宽阔的空地上,环顾四周,峰峦起伏,绵延不绝;山上青松林立,郁郁葱葱;满山桐花,一树素色,宛如摆放在丛林中一个个硕大的祭奠英灵的花篮。眼前,“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巍然屹立,肃穆庄严。与之遥遥相对的无名烈士墓孑然兀立,巨大的石碑上杳无一字,明堂墓顶砌着的河卵石,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哀思。墓顶正中鲜红的五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验证了墓地承载的无限荣光。红星左右嵌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的联语,昭示着人们对英雄的怀念,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烈士墓左侧的路旁赫然立着一块展版,展示了“松毛岭战役简介”和“松毛岭战役态势图”。读完展出的内容,我的心情异常凝重,心中充满了对牺牲烈士的无比崇敬,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在我的眼前徐徐拉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仿佛回到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成为那场惨烈战役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松毛岭南北绵延80多华里,东西相距30多华里,平均海拔800多米。这里山高林密,峰峦险峻,自然成为中央苏区的东线屏障。为了应对蒋介石第五次“围剿”制定的“铁桶合围”计划,红军取得了“文坊战斗”的胜利,歼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与军用物资。对此,蒋介石恼羞成怒,当即撤销了蒋鼎文的东路军总司令之职,任命顾祝同代之。顾祝同调整部署,以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师主攻白叶洋主峰,李默庵的第十师、刘戡的第八十三师协同进攻。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松毛岭战役正式打响。敌人凭借大炮和飞机的轰炸,发起了一次次冲锋。松毛岭上,炮声震天,弹片横飞,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英勇的红军战士,借助居高临下、工事坚固、山高林密等优势,利用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一齐招呼企图爬上来的敌人。枪林弹雨,血肉横飞,天昏地暗,敌人丢下了横七竖八的尸首,始终被压缩在山下。这样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了四天,红军阵地依然稳如泰山。

9月27日,敌人向红九军团主阵地——白叶洋岭主峰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9架飞机轮番轰炸,几十门大炮不停地炮击,阵地上浓烟滚滚,弹片纷飞,树断枝折,尘土飞扬……战至下午,红军的工事大多被攻破,红军伤亡惨重,阵地沦陷。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仍然与敌人展开了生死肉搏,同样让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9日,敌人再次利用飞机大炮的优势向红军松毛岭其他阵地发起攻击。尽管红军战士顽强抵抗,杀伤了许多敌人,但终因弹尽粮绝,又无援兵,只好撤退至松毛岭下的中复村。在“观寿公祠”前,红九军团从此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程……

至此,松毛岭战役整整激战了七天七夜,无数红军战士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苏维埃,保存革命星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地拖住了敌人,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的牺牲,何等壮烈!“为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他们铿锵的誓言。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不屈的勇士。

肃立在烈士墓前,山风拂过,松枝摇曳,松涛阵阵,如泣如诉。回眸往事,惊心动魄,悲情难抑,满怀敬仰。

我走到路旁采下一束野花,折下几枝柏树枝,轻轻地放在烈士墓前,向革命烈士们深深地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