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上)

——记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将军


图为年轻时的上官世盘将军。

□ 吕庆昌

我从小崇拜将军。在我的心目中,将军就是千军万马的统帅,他们的形象总是与戎马倥偬、枪林弹雨连在一起。我向往军营,想一睹现实中的将军风采。但从少年盼到退休,几十年过去了,却一直没能如愿。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一位将军,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卫星发射测控专家上官世盘少将。

第一次见到上官将军,是2015年8月在龙岩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当时,上官将军已经从部队退休到地方,担任北京闽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山乡寒门出英才

我原以为,将军一定都是威风凛凛、不苟言笑的威武之士,但当我握着上官将军那双温暖厚实的手时,感受到的是慈祥和亲切。

上官将军是专程从北京赶到龙岩参加会议和指导工作的。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当他听说我是刚退休由组织新派来市老促会工作的,十分高兴,笑着对我说:“好啊,好啊!我们的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你是老促会新来的年轻人,欢迎你啊!”

一句话舒缓了我紧张的心,顿时,我感受到了将军平易近人的亲和力。

将军虽然没穿军装,但衣着整洁。他年逾八旬,却身姿挺拔,目光炯然,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蕴含着军人的英武气质和学者的儒雅风范,能产生一种令人仰望的强大气场。

将军是我们闽西走出去的乡贤,这更增加了我对将军的亲近和好奇。

后来,我陪同上官将军下乡调研、开会、座谈、参观等,慢慢地感受到了将军的风范、情怀,也渐渐地了解到将军走过的光辉历程。

1934年,上官世盘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位手艺不错的铁匠,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世盘是他们的第六个儿子。铁匠吃苦耐劳,朴实厚道,且明情达理。他自己虽然识字不多,却深知文化的重要,因此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读书学习,他一年到头辛勤打铁,却挣钱很少,家里人口又多,经济比较困难,但他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上学。世盘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不负父亲的苦心,体贴家中的难处,勤奋好学,在校读书时认真刻苦,放学回家就帮忙干农活,由于读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跳了一级,还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保送省立长汀第一中学就读。

由于家庭贫困,世盘上中学时曾辍学一年,回家务农,挖地割草养鱼养牛,什么活都干,尽管劳动辛苦,但他从不叫苦叫累。铁匠父亲那种豪迈豁达、勇于吃苦、不怕艰难的品质影响和熏陶着世盘,他不仅努力干活,在苦累的农活中寻找收获的快乐,而且还能从繁忙的劳作中挤时间看书学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挑灯苦读,日复一日,坚持不懈。

在艰苦的劳动中,世盘不仅学会了许多农活,增长了不少见识,而且在风吹雨打中,个子长高了,身体更结实了。后来,待家庭经济稍有好转,在父亲和兄长的支持下,他又重新回到长汀一中读书。虽然离开学堂已经一年,但由于他的坚持和刻苦,成绩仍然很优秀,在中学期间,初、高中先后两次跳级,六年的中学他五年就毕业了,不仅把辍学的时间追了回来,而且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

家庭经济困难,使上官世盘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他的作业本都是自己用毛边纸裁好装订起来的,为了节省纸张,他字写得很小,并且两面都写。贫寒的家庭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磨炼,不仅“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塑造了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奋发学习的精神,而且使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这为他后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甘于吃苦耐劳、辛勤奉献,最终能担大任、成为我军杰出的高级专家和指挥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上官世盘考入厦门大学电子物理专业。在大学的四年中,他不仅学习勤奋,成绩优秀,而且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担任系学生会主席,学习工作处处率先垂范,各方面表现突出,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给学校老师留下了美好印象。1958年大学毕业时,经学校推荐,他被组织选派到部队,通过严格的集训和遴选,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第一批从事卫星科研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当时我国刚开始的国防尖端技术科研工作。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军人,开启了他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宏伟事业。

隐姓埋名献青春

酒泉,一个富有诗意而又具豪放色彩的名字,顾名思义,此地有股清泉,流出来的不是水,而是美酒;任人狂饮,取之不尽。今天的酒泉基地,是全世界注目的一个景色优美,既神秘而又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但在1950年代,却还是一片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这里既没有酒,甚至连泉水都很少。而就是在这块不毛之地,一项关乎共和国安全的国防工程正在艰难而又秘密地进行着。

1958年,上官世盘怀着火热的激情,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来到了这里,汇入了我国卫星事业的大军,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开始了光荣而艰巨的跋涉。这一年,上官世盘24岁,他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在酒泉卫星基地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锤炼着,一干就是17年!

按照军队的严格纪律,他隐姓埋名,与家乡的父母兄弟姐妹、与所有的亲友同学以及酒泉基地之外的一切人断绝了联系。他没能与家中的父老联系,他的父母只知道他去了部队,但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只是每逢过年的时候,乡村干部就会到家里来慰问,送来一张《军属光荣》的贺信和年画。

上官世盘是第一批进入酒泉卫星基地的军队科技人员。当时的卫星基地,一切从零开始。这里环境艰苦,设施简陋,物资匮乏,不仅粮食和生活用品要定量供应,就连用水每人每天也只供应一脸盆,包括洗脸刷牙,洗衣服,做卫生。尤其是三年困难期间,粮食不够吃,基地的食堂就用戈壁滩上的一种叫“骆驼刺”的野生植物,晒干磨成粉,混在面粉里做成馒头。这种馒头又苦又涩,但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一声不吭地啃着这种苦涩馒头,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搞科研。上官将军后来回忆,这种“骆驼刺”馒头吃了五、六个月后,因营养不良,腿脚浮肿,走路没有力气,他每天要送一个10斤左右的机要资料包到保密室,从一楼走到三楼,仅30多个台阶,居然喘着粗气还要休息两次才能走上去。

除了生活艰苦、工作任务繁重、常年加班加点外,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研制火箭,经常要搞试验,偶然发生故障在所难免。有一次实验导弹,由于通信系统出了故障,正在目标现场执行任务的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接到撤退命令时,离导弹发射只剩下10分钟了!在沙漠上开车10分钟根本跑不出危险区,情况万分危急!在这紧急关头,上官世盘非常冷静机智。他认为,反正逃不出危险区了,于是决定冒一次险。他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当机立断,决定带领战友们在最危险的目标所在处隐蔽,这样既可能在现场观察到导弹到达的情况,又可能闯过一次鬼门关。他们刚进入最危险的目标地带,导弹就发射过来了,在上官世盘预计的范围爆炸,他们有惊无险,安然无恙。上官世盘的大智大勇既保护了战友和自己,又收集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艰苦的生活和艰巨的任务,磨炼了上官世盘的意志。面对饥饿、困难和死神的威胁,他和他的战友们没有退却,没有畏惧,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既无前人的经验,又没有外部支持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屡克难关,终于在1960年11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火箭!

在漫长的17年中,上官世盘和他的战友们就这样默默奋战在基地的帐篷里、在指挥所沙盘前、在作战现场,他们坚守心中的信念,追逐中国人的梦想,埋头科研,奋力攀登,默默奉献。他参加建立和发展西北综合导弹核武器试验基地的测量系统,开辟陆上导弹再入测量,组织创建“远洋测量船”,参与卫星跟踪控制网的建立和管理;同时,他还在军事学校执教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组织并参加各种类型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在这与世隔绝的茫茫戈壁,在这神圣而又神秘的卫星基地,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宣传报道,没有表彰大会,更没有奖金。他的亲人、朋友和同学们不知道他的去向,更不知道他经受的艰辛和危险,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他付出的辛劳和奉献的青春,只有祖国的高山知道,只有祖国的江河知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