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赏析

上杭县临江楼。陈律全 摄
□ 唐双宁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征战途中,在上杭县临江楼养病,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悲秋”,历来是中国古典辞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尽脱古人悲秋窠臼,一扫衰颓萧瑟的压抑气氛,描写了重阳秋日的战地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达观态度,可以说是古今重阳词坛中的开宗立派之作,极尽反映了毛泽东的性格特征、旷达情怀、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须知,当时,毛泽东刚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落选前委书记一职,离开了部队,到上杭、永定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11月26日,才在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党中央的“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了职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词能够天空海阔、气度恢宏、超拔豪迈,令人慨叹。其中以极富哲理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超凡脱俗,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毛泽东的这首词由于没有标明具体日期,也有人认为是作于大病初愈后的职务尚未恢复期,若此,那就更是将各路词人挡在了门外。这里,“人生易老”,韶光易逝;而唯其易逝,更需时不我待。“天难老”则是将宇宙人格化,将宇宙还原为人,使宇宙与人产生可比性。人与宇宙相比,“人生易老”而“天难老”,但这“易老”和“难老”之间如何对待?这二者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又如何处理其中的对立统一?作者从宇宙、人生情理并茂的认知高度,潇洒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法,因而具有极强的哲理启示。下句“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如今又逢重阳,则是别有一番风景——“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香。“分外香”三字写出毛泽东此时此刻的大情怀:黄花因胜利而显得异常之美,她的芳香也远胜以往。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的词境,显示了毛泽东词人兼战士的豪迈旷达的情怀。特别是同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相呼应,如果说起句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那么“战地黄花分外香”及至下半阕的“胜似春光”,就是抒发了要在物质的有限中追求精神无限的大境界、大情怀,这实则是一种大无限。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词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之势,笔触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词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满山霜霞,尽染层林,战地黄花,一望无际,无限美景,铺向天边,这种眼中大写意,胸中百万兵,正是“胜似春光”的神来之笔,而这一个“万”字,更将词境推向顶峰……
毛泽东的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宏开阔的艺术境界,他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他的这首词用大草书法挥就,更使词境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