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跃过汀江

——《清平乐·蒋桂战争》背后的故事


“红旗跃过汀江”渡口。宋客 摄


□ 周美娇

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是“红旗跃过汀江”古渡口村。1929年5月20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3000多名将士第二次入闽,在此挥师过江,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

1929年3、4月间,蒋桂战争爆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激起人民群众的怨恨。毛泽东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制定了“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方针,亲自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再度入闽,着手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20日上午9时许,来到水口村汀江渡口。

时值雨季,河水猛涨,150米宽的汀江白浪滔滔。红军要过江,非得用渡船不可。但汀江渡口,不见一舟一楫,怎么办?

这时,毛泽东命令部队在江边就地歇息,自己带几个警卫员沿江搜寻。走了约莫三、四里路,发现一只木船停在缓水坳边。近前一看,只见船,不见人。

离江不远有个村子叫蓝坊,屋子虽多,人影却无。原来老百姓闭门躲在屋里。警卫员看到很是着急,毛泽东安慰说:“不能怪老乡,他们深受反动派的欺骗,害怕与红军接近,我们要耐心做工作。”警卫员听了毛泽东的话,心里亮堂了。他们走到群众门前,边叩门边喊:“老乡,我们是工农红军,不要怕,开开门!”等了一会,不见动静,便又走向另一家。

此番情景被蓝星朗从门缝里看到。他十分奇怪,国民党不是说,红军是红头发,绿眼睛,长牙齿吗?怎么红军一个个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端端正正,态度温和。尤其是那位红军首长,身材魁梧,仪表不凡,同士兵一样的灰军装,脚上还穿着草鞋,朴实无华,和蔼可亲。他们上前敲门,哪像国民党匪军,敲门不开,就用脚踢,挥枪托砸。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急忙打开家门,主动迎上前去。

当毛泽东知道了江边的木船就是蓝星朗家的,便主动对他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不压迫穷人,也不抓丁。”然后,毛泽东又亲切地问他:“你会撑船,还会不会作田?”蓝星朗爽朗地回答说:“田也会作,船也会撑。”

在一番热情的交谈之后,蓝星朗觉得眼前的红军跟国民党匪军完全不同。匪军叫人撑船,稍迟起身,不是拳打,就是脚踢。虽然他不知道跟他谈话的这位红军官长是谁,但他觉得这位官长像亲人一般。他从心里感到放松,二话不说,卷起裤脚,大步跑到江边,找来9条渡船和18名船夫,把船撑到渡口一字排开。

一面鲜艳的红军第四军军旗插在船头,迎风招展,猎猎作响。嘹亮的进军号吹响了!顷刻间,36条粗壮的胳膊,紧握着18根丈二长的竹篙,撑着坐满红军的木船,乘风破浪,直插东岸。经过6个小时来回摆渡,至下午5时,三四千名红军和几十匹战马全部顺利地渡过了汀江。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汀江东岸的刘坊继节公祠住了一宿,朱军长则住在临江的三益店,防范从江西尾随而来的敌李文彬匪部。

次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挥师甩开敌人,直插闽西腹地,一举攻下龙岩、上杭。闽西人民跟着高举大刀长矛,打土豪、分田地,到处呈现轰轰烈烈的革命景象。这一年秋天,毛泽东便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的豪迈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