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公灯薪火相传


地处崇山峻岭中的伯公凹。


□ 赖国书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央视一套近期热播的《绝密使命》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该剧围绕一盏伯公灯,讲述三千里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故事,展现了1930年代我党地下交通线无名英雄们坚守信仰、勇于献身的赤胆忠诚。

《绝密使命》中主要人物之一邹叔宝的原型,正是我的外祖父——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伯公凹七烈士之一邹作仁。看着荧屏上熟悉的人物和情节,回想小时候外祖母讲述祖辈的事迹,恍如昨日。

英雄虽逝,血脉相承。

永定城郊的伯公凹村,是红色交通线进入福建的第一站。当时,身为中共大埔地下党负责人的邹作仁,说服家族成员,把自己位于伯公凹的家做成秘密交通站,发展亲属为交通员,形成了独特的家庭式交通站。整个邹氏家族30多人参与了红色交通线的工作,为此他们献出了13条年轻鲜活的生命。一门七忠烈,血洒交通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丰碑。

在《绝密使命》中,大家多次看到,在伯公凹,有一座小小的伯公庙。庙里,点着一盏非常普通的油灯。伯公,在客家文化中是守护神的象征。这盏伯公灯是闽西大地崇山峻岭间的引航之灯,是为无数远去的闽西儿女指明道路的归途之灯,也是当年交通员前行的“信号灯”,更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信仰之灯,它见证了邹氏家族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是一条怎样的秘密战线,又是一群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员演绎的故事?

理想如炬,信仰如光。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交通员们,奋战于荆棘丛生的隐蔽战线,行走于绝境之中执行绝密任务,他们单线联系、个体为战,一旦出现上级领导牺牲的情况,便没有人可以证明其身份,也不再能证实其功勋,就像《绝密使命》里的赖寿章因上线失联,苦苦寻找党组织,直至牺牲。回顾真实的历史,邹家为革命而异地跨省搬迁的30人小山村,一个家族13人牺牲,经过多方考证,至今也只有7位同志获“烈士”称号。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从不在乎功名与回报,一次次竭尽全力、排除万难地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

纪律如铁,不辱使命。在剧中,对纪律的要求是“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对交通员的选配,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原则是“记忆力要强,不能说梦话,能快速辨别陌生人”。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隐蔽战线性质,决定了交通员们必须要有铁一般的纪律,这不仅表现在对上级指示的有令必行,也表现在对情报的守口如瓶。回顾真实的历史,邹作仁、邹端仁及邹家的烈士亲人,无论面对怎样的严刑拷打,都不曾透露有关红军情报的只言片语。

用血与命,铸就血脉。《绝密使命》中,邹叔宝是一个个体,但他所代表的,是红色交通线上千千万万交通员的合体。剧中两位主角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保全了自身的平安,带着家人顺利转移。但真实的历史是悲壮且惨烈的,邹作仁、邹端仁等交通员都如剧中邹老三一样,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迫害,最终献出年轻的生命。

前路艰险,砥砺前行。“我们只知道有出发点,却不知道有没有归途。”《绝密使命》剧情发展,潘雨青在与邹叔宝秘密见面时,对邹叔宝表达过这样的忧虑。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的土地革命,竭力为广大贫弱的农民群体争取生存的机会。但不可否认,彼时的红色力量是处于弱势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选择了一条没有归途的路,甚至是将家人的性命置于危险之中。然而,面对这一以生命与家人为代价的抉择,广大交通员表现出的是勇毅与决绝:“路是自己选的,我们义无反顾。”广大交通员心中那一盏不灭的信仰之灯,时刻照亮着黑夜中前行的道路。

缅怀英烈,不忘党恩。

大山作证,历史终将铭记。英雄的骸骨,筑起了一道道山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脊梁。我们看到,每个客家人心中都有一盏永不熄灭的伯公灯!那是生命之灯,信仰之灯!不忘初心,那是用生命和鲜血践诺的入党誓词!我们要用一生去守护这一盏灯,让这盏明灯薪火相传!

鲜血与生命流逝,信仰与丰碑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