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要素
——读吴尔芬儿童文学《瓷魂》
□ 曹诚
吴尔芬近期出版的儿童文学《瓷魂》,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语言浅显流畅,情节紧凑跌宕,谍战式的惊悚悬念很容易吸引小读者,是继《古田军鼓》之后的又一部少年小说力作。
《瓷魂》讲的是孙子一丁不小心把爷爷老丁的青花瓷打碎,为了逃避责罚,和邻居小美带着爷爷发明的高科技产品DR和机器人来到瓷都,想通过现代科技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花瓷还给爷爷,在这过程中,一丁和小美不知不觉学习、了解、体验并传承了瓷器制作技艺,瓷都在小朋友心中变得异常繁华美丽,枯燥的瓷文化变得光彩照人。
由于阅读面广,又胸怀终极关怀,吴尔芬的小说向来注重内容的丰富性,无论从哪个角度或层次切入,都能获得某种心灵慰藉和阅读快感。在《瓷魂》中,我首先读到的是传承的要素:热爱、专注与宽容。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不对瓷文化热心至极、专注至极、宽容至极。爷爷老丁因为爱瓷,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应是瓷器、丝绸、水稻和豆腐。平时,他非要拉着孙子一起看《百家讲坛》中的马未都说陶瓷,非要孙子认真阅读《瓷上中国》不可,来家里找孙子玩的小朋友,如果能回答上什么叫“青花云龙绞盘”,什么叫“勾莲”这类瓷文化专业术语,这个老头就会高兴到请小朋友吃饭的地步。老丁对瓷文化的研究已经深入骨髓,随便一个专业术语,他都能讲出一大套的理论或者故事,对于“勾子莲”,他说是清朝嘉庆以后,由于工匠偷工减料,把乾隆盛世青花瓷上画得最多的缠枝大莲花省略了,因此,“缠枝莲好听,勾子莲听着就弱,象征着清朝开始走下坡路”。
陶瓷大学的陆教授对瓷文化的敬仰和老丁差不多,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小丁、小美提出的瓷文化问题,他原本可以敷衍了事,但他却极其认真地带着小丁、小美到瓷都博物馆,对着无数的瓷器如数家珍地讲着一大推的理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细致。小丁小美几度想借机逃避,都被陆教授严厉批评:这怎么行?你既然是来研学的,就该尽量多学点陶瓷知识,才不算白来一趟。
王世堂其实早已知道,自己父亲的得意之作毁在老丁手上,却能忍受极大的痛苦原谅一切,最后看到一丁用高科技手段做出匠心值极高的青花瓷,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老丁,把这个青花瓷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和盘托出,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智。正是因为这些主人公的热爱、专注与宽容,原来对瓷器和瓷文化嗤之以鼻的小丁经过寻找、听讲、观察、学习、实践、受苦的几番历练,才明白先人为什么会为了保护一个瓷器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才明白了“陶器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既易碎又温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天地观和人生观”的道理,更是产生了“瓷器,由熊熊的火焰中来,是我们祖先穿越茫茫时空,对泥土和土地的激情拥抱”的遐想。
小说从开篇到结局都阐明了作者主张全方位传承瓷文化的观点:瓷器是中国气质的完美象征,瓷器就是中国,瓷魂就是国魂。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国魂当然是伟大的而且是不灭的;说瓷魂就是国魂,那就是说瓷文化也是伟大的而且不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瓷文化在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提出如此鲜明的传承观点,显然是遵循了儿童文学“学习与成长”的第一原则,作者的企图由此非常明了,希望孩子们全方位地学习和掌握瓷文化,并能永远传承瓷文化的精髓。
为了强化观点的正确性,作者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个词和相关的情节──匠心值。根据瓷器的精美程度,将瓷器分为流水线、善通、精良、优质、瑰宝五个档次,对应的匠心值分别是1~20、21~40、41~60、61~80、81~100,匠心值越高,瓷魂越强,这个瓷器就越珍贵,要是能够达到匠心附体,就能制造出与先人一模一样的瓷器。小丁在瓷都几经历炼后,早已不再是普通人,甚至还跨越了“精良和优质”两个层次,达到了匠心附体的境界,从而制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青花瓷”还给爷爷。为了让读者完全接受传承的意义,作者写道:瓷的品质是宁碎不屈,可以粉身碎骨,不愿委曲求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世界还有什么器物能历经千年不变质呢?金属会生锈,木器和编织品会腐烂,只有瓷器,沧海桑田,历久弥新,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也正是由于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中国瓷现在本身也达到了高科技水平,“可以做成飞机发动机的喷嘴,比金属钛还能耐高温”。
China即瓷器,瓷器即中国。瓷器不是碗碗碟碟瓶瓶罐罐,瓷器是瓷都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的发展脉络,它需要全方位传承,需要热爱、专注、宽容地传承,需要匠心附体式的传承。读完吴尔芬的《瓷魂》,不要说小朋友,连成年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见识、血性和担当。
曹诚,男,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编剧、作家,小品得过中央电视台大奖,文学作品散见全国报刊,著有散文集《雨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