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童年夏日时光


□ 林东祥

童年是美好的,而每代人的童年又各有不同各具色彩,无形中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生活印象至深的是夏日艳阳,以及为了消暑在溪河沟壑间辗转切换的画面。

暑假炎热而漫长,但难不倒我们,田间,每段田的前端几乎都有小山塘,水大都不深,正好给我们“试水”避暑,但山塘水寒,正午或下午最合适。于我而言,最好的去处是三里外的寨背墟的老桥底下,溪水在此猛然转弯,冲出一个深潭,潭水幽蓝明澈,自然比山塘水中嬉游好多了。岸上两丛三五人才能合抱的茂盛的麻竹遮挡骄阳,这里不但是墟市最热闹处,也成了孩子们的天堂。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大人们赶集买了必要的物品都急匆匆地回家。我们却不同,每墟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小伙伴脱个精光,嬉戏、玩闹,不断有人往深潭里“扎猛子”,水潭和周边比墟市还“样”(热闹),也有“打浮球”或“狗爬式”,不同“段位”的都可以进行表演,就算我技不如人,从来没学过游泳,但也能在浅水中戏水,身体与冰凉、柔滑、清澈的溪水相融,感触水上水下两个世界,无牵无挂地荡涤身心。

夏日的另一乐趣就是抓鱼抓虾。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中没有大河,但在农田中,水沟里,众多小鱼、泥鳅、虾米、塘虱藏身其中,我们最喜爱遍身通红的“红蓑衣”和浑身带刺的“土塘虱”,抓获了“红蓑衣”,就养在透明的玻璃瓶中,扯些水草作为它们的食粮,小伙伴常常拿它出来比赛,看谁的更大更精神。而“土塘虱”的命运可惨多了,只能用来下饭佐餐,“土塘虱”貌丑多刺,油腻易逃,经常扎手,不能续养续命,油煎下饭,味极美,胜过后来才有的“埃及塘虱”。

那时,大人们在大集体吃着“大锅饭”,生活和经济条件自然差,半月才有按人头分配的三两“自食肉”,鱼虾成为重要的营养来源,平时一下课,小鬼们在野外走上一时半刻,就有三两半斤的“鱼获”,干煎配上盐巴,下酒拌饭,比如今在酒家吃大鱼大肉强多了。

现在回到家乡,水沟中、溪流里小鱼小虾几近绝迹,春天的晚上也听不到“田鸡”的声音。村庄漂亮了,村民富裕了,但孩童少了,我想,现在的孩子可能再也不会有我们童年“放野”生活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