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正式启动,全市各级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各项防灾减灾活动,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把“安全”装入心中 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记者 曾俊钦 傅晓君 通讯员 陈卫平 宋珊珊

5月10日,永定区消防救援大队在土楼组织开展灭火救援实战演练;5月11日,一场模拟地震的应急疏散演练在龙岩技师学院“开练”,至此,我市2021年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正式启动……今年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连日来,全市各级有关单位防灾减灾活动相继开展。

“通过开展各项防灾减灾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在省减灾委的有力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我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灾害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救助机制日趋完善,减灾救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创建示范社区 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5月11日,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新罗区东城街道松涛社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检查、整理防灾减灾应急物资。

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我市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的一项有力举措。为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我市从2010年开始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至目前已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8个。通过创建工作,全市整合社区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的前沿作用,加大防灾减灾的宣传演练、业务培训,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不断筑牢基层防灾减灾屏障。

市应急管理部门还把避灾点提升建设和社区创建工作相结合,要求各县(市、区)对拟申报的创建社区必须配套避灾点,提升建设资金,同时指导社区积极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建立完善减灾示范社区的服务场所、防灾减灾设备、应急避难场所等硬件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凝聚社会力量 提升应急水平

市应急管理部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因地制宜开展科普宣教、风险排查、培训演练等常态化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受灾群众转移、救灾物资发放、灾区卫生防疫、医疗服务、心理抚慰、弱势群体帮扶、临时安置点建设、社区陪伴等工作,探索社会救援力量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处置的补偿机制,发挥好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据了解,目前,我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有8支,分别为龙岩市蓝天救援中心、长汀县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漳平市曙光救援协会、武平县梁野救援协会、连城县蓝天志愿救援队、永定区蓝天救援队、连城连南蓝天防灾减灾救援中心、新罗龙津救援队,共有1051名救援人员。还有8支尚未在民政部门注册或在其他单位注册的社会公益救援组织,共有459名队员。

健全应急预案 强化隐患整治

为提升基层应急救灾救助能力,将救灾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2020年,市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全市1945个村(居)制订了《村(社区)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了村(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升村(居)及时高效有序的灾害应急救灾救助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2020年全市共组织22359人次参与隐患大排查工作,检查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点10745处,排查发现隐患5254处,已完成整改5252处,完成整改率99.96%。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着重抓好防灾减灾宣传到村到户,切实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并谋划好‘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提升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