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烈士足迹的“热心人”


□ 李治莹

寻访烈士之路走了30多年

地处梅花山腹地的上杭县步云乡,是一个红色之乡。当年有一位名为“罗步云”的游击队领导人,在这里出生入死。后来,原先称为“贴长乡”的这片乡村,就以这位烈士之名命名为“步云乡”。

但是,罗步云这个姓名,由于当时的斗争形势复杂,绝不是这位烈士的真实姓名。因为在他辗转战斗的众多村子里,有个叫“龙龟”的自然村,而在这村庄的边上有座步云书院。而龙龟村里的人大多姓罗,当时在战斗间隙常常在步云书院流连的英雄,是用了当地乡亲的姓,同时采用了那座书院的名,组合成“罗步云”这姓和名的。那么这位自称为“罗步云”的英烈,到底姓啥名谁?

但凡步云乡上了年纪的乡亲们,在对烈士的怀念中疑云叠起时,乡里的梨岭村有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时任步云学区成人教育专干林光芃。

1986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梁集祥,前往江西参加一个会议。会后,专事绕个大弯,抵达步云乡。梁集祥走进步云乡后,一家一家走进当年接头户的家门。特别是与林义富、林富生、林述同3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促膝谈心。作为当年罗步云牺牲后进入贴长乡坚持游击战的指导员梁集祥,对梨岭、大斜、丘山、龙龟等村庄实在太熟悉,因为这些村庄都是他当年开展游击战的基点村。关于罗步云烈士的事迹,他进入贴长乡与敌人作战之前就知道。

当时的林光芃跟踪了这个走访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罗步云烈士的事迹,一直是个谜,激起林光芃寻找烈士遗迹的坚定决心。

数十年如一日,在路上。林光芃先后自费前往上杭、连城、长汀、新罗等地的党史、方志部门查证有关资料。对于梨岭村周边的大斜、大坪山、丘山、龙龟等村庄,林光芃更是反复前往,逐一寻访当年的游击队员,或地下党员、接头户等;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了解核实有关过程和情节。

2013年,步云乡开启“乡志”编纂工程,林光芃成为其中的一名编写人员。编委会根据林光芃专长,把“党史”“革命史”这两大篇章交与林光芃。

为了核实有关史实,林光芃前往官福坂拜会101岁的马绵福、梨岭村97岁的林辈群、兴隆村98岁的曾以相。当年红军游击队战斗在梅花山一带时,这3位老人均已是少年或青年,是见证者或亲历者。特别是古田会议之后,红四军进行安全大转移,对于当时部队的行动和行军的路线,他们记忆犹新。尤其是对“罗步云”这位当时的游击队指战员的战斗情节,老人们也都知之不少。一方面,林光芃把新采集到的资料用于《步云乡志》;另一方面,先后写成《红四军二纵队的步云足迹》等文章,登载于闽西日报及红色闽西等报刊。

此前,林光芃获知江西兴国县有位叫谭成章的老红军,他曾经与罗步云并肩战斗过,林光芃迅速跟踪。奇巧的是没过多少日子,在江苏苏州军分区担任政委的谭成章,于1984年9月的一天前来福州出席一个会议。喜出望外的林光芃立即奔赴福州,终于得以拜见谭成章。

林光芃的到访,勾起谭政委的深情回忆,他于当年9月22日以《回忆罗步云同志牺牲的情况》为题,写下了若干页“回忆录”。虽然知道罗步云深入梅花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以及红四军二次入闽后的一些历史状况,但遗憾的是,仍然不晓得罗步云详尽的家史及其真实姓名。

步云乡的红色历史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获知,罗步云,江西瑞金人。1935年春,罗步云调任闽赣军区十八团政委,就此活跃于当今的梅花山腹地。

1930年1月,进驻古田的红四军第二纵队踏上转移之路,从古田的老墟出发,途经分水岭(枫水岭),贴长福地、大岭下一路行进。尔后,又沿着梅花山麓麻林溪逶迤而下。在贴长官福坂农会会所稍做休整后,再经下车村折转茶园溪往梨岭凹背进发。

得知红四军二纵队将从上车经梨岭入连城,贴长乡梨岭村赤卫队正、副队长,立即引领赤卫队接应。400多名梨岭村村民,腾房屋,起灶火,如同迎接家人。红四军战士们抵达梨岭后,被各家各户领回家中住宿。村民房间铺位不够了,便把祠堂、纸寮打扫整理出来。还专门将部队军事指挥机关安置在寨上,司令部安排在扬盛堂,而警卫兵则下榻在菁莪堂,重要武装驻扎在短窝利、园利、响坑等特别安全的地方。

由于敌人的封锁,无论当地群众,或是红军游击队的生活都十分困难。但当地群众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和蔬菜都拿出来,不让游击队断炊。有一位名叫林述容的赤卫队员,还动员身为造纸商人的父亲捐出100个光洋,以及其他多种物资。在林父的带动下,多位村民捐献出一千多个光洋。全村还筹粮食300余石,家猪多头,以及大批家禽。后来,二纵队在赤卫队员的引路下,翻越梅花山,穿过茫茫原始森林,往连城铁山罗地挺进,最后到达江西……

非常岁月的烈士足迹

红军二纵队在贴长数日驻扎,并且不断资助游击队的事,震惊了上杭溪口国民党军周焕文部,并指使那时连城坪水俞三满的反动民团包围了梨岭村,围捕“通赤”分子。梨岭赤卫队长以及多名队员被逮捕,壮烈牺牲。

中央红军长征后,梨岭村的各个革命群众组织,已不复存在。后来,“梨岭苏维埃政府”得以恢复,更坚定了村里人跟党走、干革命的信念。

正是在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期,罗步云出现在贴长乡一带。

传说,罗步云所在的部队从江西一路征战辗转后,奉上级命令入闽。为保存实力,也为打击敌人,经反复权衡,决定进军闽西北。不幸的是部队在大田的一场遭遇战中失利,损失惨重。这支部队后来由温含珍、罗步云率领离开大田,迅速转移。转移途中,一支近200人的部队,不仅给养不足,而且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几番跋涉,终于到达当年被称为“贴长”的这片山区,且很快与当地的红九团和明光独立营汇合整编。

1934年秋,红九团恢复了连城姑田、赖源等地的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纵横300余里,人口四五万人的岩连宁游击根据地。上有党组织掌舵,下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撑,罗步云顽强地在梅花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从此,贴长乡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军游击队的一个重要据点。偏居一隅的贴长人民再次投身革命洪流。

当时,主力已经转移,留守闽西的红军又被四处“围剿”,在如此险恶环境下,罗步云所部依然不屈地战斗。传播革命火种,开展革命宣传。在大斜村,罗步云找到了革命接头户罗金凤,并在其引导下陆续发展了官炳林、官美开、官炳堂等一大批人加入革命队伍。其间,罗步云随组织分别流动于贴长乡的龙龟、丘山、中村、大斜等地,引导当地群众踊跃参加游击队。

看到革命力量的扩大,罗步云在自己带领的游击骨干力量之外,又新组建“贴长游击队”,让内外两支游击队互为策应。当年年底,岩(龙岩)连(连城)宁(宁洋)三县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罗步云任主席。“双髻山会议”后,罗步云先是担任了岩连宁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又任岩连宁苏维埃中心县委副书记。

当年,贴长乡各自然村有太多的乡亲接触过罗步云,对这位身材高大、能文能武的游击队首长敬佩不已。那时,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罗大个子”。又因为这罗大个子身穿长衫,背披蓑衣,头戴斗笠,腰别手枪,肩上扛着一把大砍刀,整一个“侠客”形象。

粗犷的外表下,罗步云不仅能写会画,且足智多谋。位于丘山村的一个小祠堂,就有多位乡亲曾见证过罗步云带领游击队,成功逼和地方民团的事迹。据传,约定议和当天,双方分别在丘山两边的山林陈兵布阵,以防不测。我方罗步云、温生辉、吴家发端坐在丘山官氏祠堂,迎候素未谋面的民团团长林锡伍。经过谈判,罗步云成功说服民团的林锡伍与游击队建立互不侵犯、暗中互相保护的关系。到议和的关键点上,双方队伍都齐聚官氏祠堂,歃血为盟。经此“结盟”,贴长游击队收获对方20多条枪,单是游击队的“编外”队伍,就一度壮大到30余人。

后来,林锡伍“反水”,游击队里又有个名叫马庆林的队员叛变,暗中勾结古田的反革命势力,对游击队发动突然袭击。让低潮时期的游击队遭到重创,政委温生辉也在战斗中牺牲。

紧接着,他们再下毒手,把魔爪直接伸向罗步云。一天,林锡伍和马庆林一番密谋后,编造了一个引诱罗步云走向陷阱的假情报。他们佯装是送秘密情报的“自己人”,将罗步云从游击队驻扎的山寮骗出来,下山后来到一个联络人家里。当罗步云走进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时,暗藏的敌人趁罗步云没有防备一拥而上。得知上当受骗而陷入魔窟的罗步云,奋起搏斗,想借一番混乱之时脱险。但终因寡不敌众,罗步云被砍中额头,被敌抓捕。

林锡伍和马庆林一伙将罗步云用绳索捆绑后,不敢停留,直接把他押到蛟潭村审讯,逼迫罗步云交出中心县委的人员名单。威逼利诱不成,敌人把罗步云一路拖曳至一个叫火围岭的地方,以残酷的手段杀害罗步云。罗步云牺牲时年仅30岁。

罗步云,一个江西汉子,战斗在异地他乡,在生命最后一刻连真实的姓名也没留下。然而,人民不会忘记他。为缅怀罗步云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罗步云生前工作战斗过的贴长地区更名为步云乡,把罗步云与温生辉战斗过的龙龟、丘山自然村合并为“云辉村”。

当年牺牲在贴长乡土地上的罗步云,直至今日,还未能获得其真实姓名,但寻访之路还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