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之物皆珍奇


□ 宋客

松基先生是闽西日报的“铁粉”,早在1990年代,我们之间就有书信往来,关乎古诗词、楹联和地方文史知识的探讨。后来才得知他的儿子便是曾任龙岩市文联主席的王永昌先生,彼此相交,友情甚笃。这几年,松基先生勤于采风、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一心一意挖掘永定湖雷的红色历史、客家文化、风物掌故,创作颇丰。据永昌兄介绍,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经常骑着电动车出门采访,或寻口碑实录,或访历史老人,还要记录拍照,回到家后也不停歇,打开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键盘上敲击,忙得不亦乐乎。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松基先生把近年来撰写刊发的文章,连同历年创作的诗词楹联作品结集出版,名之《未名集》,这是他辛勤耕耘的一份丰厚回报。

松基先生是一个儒雅的长者。他在自序里满怀深情地说:“我最为怀念的是我那位勤劳善良的祖母,我要把《未名集》首先献给她。”一个有着如此孝心和人间大爱的老人出版新著,还嘱咐我一定要为新书写个序,我深感惶恐不安,受之有愧。但我却充分感受到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松基先生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是生活的强者。他为人宽厚,读书习字,自律自强。生活的苦难磨砺了坚强的意志,祖辈的言传身教圆融了质朴的品格。即使奔波劳碌,大起大落,也不改奋发之志。看松基先生的经历,在家里是父母的好帮手,在学校是典型的“学霸”范儿,在农村是开动脑筋极肯钻研的“巧机人”,当老师是敬业的辛勤园丁。生活就在跌宕起伏中延续,而生活的强者则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守住初心,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云卷云舒,惯看秋月春风,挥洒人生的精彩。这种品格,我们可以从松基先生的诗词里,领悟到其中的奥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用心讴歌、用情抒怀,“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刘勰《文心雕龙》)登高能赋,有感而发,兴之所至也。

松基先生是执着的歌者。歌,是正气歌、浩然歌,是为家乡湖雷唱响的赤子之歌,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逐梦征程。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松基先生不甘愿过平庸的日子乃至消耗终其一生累积的能量,从学习电脑开始,从对照五笔字型字根表码字开始,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又像雷达一样,用深邃的目光在家乡的土地上扫视。山川风物、土楼沧桑、红土史实、草木花香、历史人物、情怀担当,每一篇历史考据都是对故土最深情的呼告,每一个细节的考证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以至精神昂扬,豪气纵横,胸臆激荡,从一个侧面让人了解湖雷历史文化的精深和瑰丽。宏观上,阔大的生活创造的场景和时光的飞逝奔腾积淀了历史史实的丰富性;细节中,稽考过程的审慎的态度和对史实的订正又让每一篇文章更显真实和有趣,作为历史的留存,读起来亲切可信。

松基先生是实践的行者。如果说活到老、学到老是松基先生的理想追求,那么,知行合一,不尚空谈,说干就干的执行力,是松基先生为人为文的可贵品质。从实践中学习提升,从实践中悟得真经,靠的是坚如磐石的信念和立说立行的态度,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成为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460多页的书稿作品,都是子规啼血的呼唤,都是念兹在兹的守望,可以想象这些作品的完成,得有多么坚强的毅力。然而,一个八旬老人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完美,那么痛快淋漓,不仅可以给历史留下惊鸿一瞥,而且可以启迪后来者回眸三思,为家乡历史文化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