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蝶变”美乡村


图为大田村一河两岸。

□ 钟华珊 文/图

曾经,家乡与众多贫困乡村一样,山路崎岖,老少留守,乡愁无处安放。而今,大路通畅,村容巨变,惊艳无处不在。

我的家乡武平县下坝乡大田村,距县城32公里,全村总人口900多人。斗转星移,昔日的山旮旯,如今已成美乡村。村容“蝶变”,离不开乡村振兴“三部曲”。

破解难题,逢山开路“解民忧”

过去,村民到乡里赴圩或办事,需经6.2公里的村道。山路蜿蜒起伏,路面狭窄,事故多发,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2004年,村两委带领村民硬化了村部至集镇5.3公里的老村道。2014年后,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迎难而上,连续破解政策、资金及征地补偿等难题,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修路资金近100万元;另一方面发动村民自筹、外出乡贤捐款共计45万元,解决了开路的“揪心事”。不到一年时间,一条连接省道205线下露冕(归庆庵)路段、宽9米、长1.58公里的大路建成通车。与旧路相比,新路不仅路面宽了一倍多,而且缩短了出行时间,提升了交通效率和安全系数。至2017年8月,村内总长1.8公里的泥沙路变成水泥路,实现了全村硬化道路“组组通”。

2019年3月,驻村第一书记钟新添主动请缨,对接脱贫帮扶挂钩单位(县城管局),并争取县矿投公司投入251万元扩建村桥头至福兴村全长3.1公里的沿河路。至此,该村已建成三条道路连接省道和周边村庄,村民踏上了致富“小康路”,每年外输仙草、灵芝、辣椒、百香果等农林产品。据统计,新路建成前,村民种植业人均年收入仅为7800元;建成后,该项收入增至17000元,增幅高达118%。

奖学敬老,行善务实“纾民困”

2015年,经党员牵头提议,联合一批优秀乡贤成立了村慈善会。成立初,会员不足100户,现增至300余户(含户口外迁家庭),筹集会费5万多元,各项捐款达45万元。六年多来,该会在党员带领下,坚持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当好乡村振兴的“活细胞”,共组织慰问老人(70周岁以上)471人次、奖学32人次、慰问特困人群35人次、吊唁慰问32人次、助学6人,发放慈善金20多万元。

评选“孝老敬亲”“五好”“三好”家庭,慰问困难党员,资助困难学子……慈善会“当先锋、做表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近年来,在助学奖学机制激励下,全村求学拼搏氛围浓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其中,考上清华大学2 人,北师大、北航、浙大、上海交大各1 人,还有10多名学子考取国内双一流大学,有的成为国内外名校硕士、博士。在2020年武平一中保送生选拔考试中,两名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总成绩荣获第一、第三名。学子刘圆圆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国航天人,让村里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小小村落,人才辈出,广为传颂。

村慈善会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工作合力,使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得以“纾困”,成功开创出全县村级慈善事业的“大田模式”,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和荣誉表彰。

美化亮化,新村建设“暖民心”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大田村紧跟时代步伐,计划将村庄建成美丽、富裕、文明的“幸福家园”。

为激发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领村民投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如今,家家户户饮用干净的山泉水,无序取水时代一去不复返。全村新建住房200余户,新建率达74%。2010年10月,总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村办公楼和老年活动中心顺利落成,有效改善了村委办公条件,也实现了村中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愿景。接着又建成村文化广场,新设地标村牌,建有旅游公厕、绿化公园,新装路灯101盏,设置垃圾桶24个,还计划添置健身器材……当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喜欢乡村生活的人“赶来了”。昔日的穷山村,正走出落寞,铺展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