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的稻香人生
——记全国劳模陈进周
□记者 曾燕福 通讯员 黄旭 蓝秀蓉
近日,在上杭县茶地镇国家水稻抗性基地,全国劳模陈进周组织农户抢抓农时,移苗插秧,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呈现出一幅“人勤春来早,春耕‘开门红’”的水墨画卷。
说起陈进周,他可是茶地镇“水稻复兴”的“救星”。1977年,22岁的陈进周,在当时的上杭“五七”大学农技班毕业后,便回到茶地镇,当上了农民技术员,从此与农业生产结下不解之缘。茶地镇是一个山区小镇,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稻瘟病发病率一度约占耕地面积八成。陈进周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茶地镇的稻瘟病与品种选育有很大关系。
为让乡亲们增产丰收,陈进周怀着一腔热忱和钻研精神投入到水稻抗病研究中。一方面,他自费参加农函大学习,另一方面他写信向当时的省农业厅、福建农学院专家请教。在茶地镇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陈进周忙碌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的稻瘟病被陈进周“有所战胜”。
在与稻瘟病作战的同时,陈进周坚守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从1981年承担“福建省水稻新品种抗性鉴定”工作起,40年来,他共鉴定品种31563个,筛选出抗病品种3325个,为我省及周边地市推荐了大田示范品种289个,推广面积900万亩,亩产增加8%—12%,增加经济效益6亿余元,并创建了上杭县优质稻“茶米香”品牌。
几十年的不懈奋斗,让陈进周成为乡亲们身边离不了的农民技术员,也让他成长为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荣获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