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祀会”无私慰英灵
1934年9月23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闽西地方武装近2万人,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赢得时间,在松毛岭与国民党6个师近7万人进行了7天7夜的阻击战。战后,为了逝者的英灵得到安息,连城县朋口温坊村(今文坊村)几代人,接力演绎了一曲收殓和保护红军烈士遗骸,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
松毛岭保卫战结束后,由于进行战略大转移,时间紧迫,无法留人安葬烈士遗体。当地村民看到众多红军将士牺牲在荒山野岭,遗骨无人安葬,群众日夜不安。敌人撤走后的第三天,温坊村民项仲炳、项汝韶、项盛奇、项和兴、项华兴、项林养、项啟汉、项用康等19位村民自发组成“无祀会”,发动当地群众,上山就地用锄头挖穴,简易埋葬红军遗体。但此后,经常发生猪、狗将红军遗骸扒出,叼进村庄,甚至叼入家中的不忍目睹现象。于是“无祀会”的成员们又继续发动村民出钱出力,到村周边及松毛岭上收捡红军遗骸,修成简易墓地。
红军烈士墓修好后,“无祀会”的成员及其他热心群众于当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举行隆重并颇具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倒粥”,用猪肉、鸭肉等煮成一桶桶热气腾腾的稀饭,挑到烈士墓前,怀着崇敬的心情,庄重地摆放在烈士墓前,同时点上香烛,几个人还扛着一头大猪,到墓前“插花”(即就地杀猪,让猪血喷洒在墓前,鲜红的血迹像红花一样),由“无祀会”成员敬重地悼念祭文,此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进行这种具有民间特色的“倒粥”拜祀习俗纪念活动。
当年“无祀会”主要发起人的儿媳妇傅金英、黄金香是亲自参与埋葬红军遗骸及参与祭祀活动的见证人。傅金英老人回忆起往事,当年情景如在眼前:“当年我和公公项汝韶等人一起用土箕装红军遗骨,从松毛岭一趟又一趟地挑到村里的‘甲利垅’掩埋,大概忙了一年又三个月的时间。”“无祀会”发起人之一项仲炳的儿媳妇、今年90多岁高龄的黄金香老人回忆:“当年,我干农活从‘甲利垅’的山顶上经过时,亲眼看见公公等人用草皮掩埋上百个装着红军遗骨的大金盎。”
为了当地群众能有一个继续缅怀革命先烈的地方,继承“无祀会”群众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2010年9月25日,在连城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连城县中央苏区战地遗址保护协会”,并在松毛岭开工建设红军无名烈士墓。组织相关人员和“无祀会”成员及后人,举行隆重民俗仪式,把在“甲利垅”发现的3000多具红军无名烈士遗骨,收殓在100多个大金盎里,重新安葬到松毛岭郭公寨前石门芨新建成的红军无名烈士墓中,并恢复民间祭祀活动,以告慰红军烈士英灵。
感言
连城县朋口镇干部项小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人,我小时候一个重要的乐趣就是听长辈讲松毛岭战役的故事,其中“无祀会”成员无畏保护烈士遗骸的故事更是让我心生敬意。我们文坊村的村民与革命烈士素不相识却可以自发掩埋、守护“忠骨”,这足以证明党和群众的关系血浓于水,这种情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成为一名基层干部以后,我满怀热情投入到我的基层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我会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帮忙解决难题,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我们一定要传承英烈精神,和乡亲们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
(记者 赖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