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


□ 程辉

近年来,屡屡看到老年人被诈骗团伙“盯上”的新闻。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脱节等主客观因素,老年人比较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前不久,陕西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自称是“北京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老人涉嫌洗黑钱,要求其将238万元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并指挥她使用远程控制软件完成人脸识别认证,随后犯罪分子将钱转走。老人意识到被骗后报警,目前案件已告破。

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年人,却不幸被不法之徒盯上。有的老人被骗光养老钱、救命钱,倾家荡产,有的老人被骗后既愤怒又懊悔,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创伤,疾病发作,卧床不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社会的悲哀。毕竟,老龄社会到来,如果这些“黑手”斩不断,会有更多的老年人落入伤财夺命的骗局。

其实,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据美国的一份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40岁的人群受骗的概率高34%,2018年纽约有5%的老年人报告其经历过财务诈骗。老年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简单分析,理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老年人识别诈骗的能力下降,容易成为诈骗者的目标;各式各样的骗局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及需求,比如对于退休保障的担忧、对于健康医疗的需求。

有人总结出针对老年人的主要诈骗手段和方法,比如有的抓住老人看重健康心理,以免费体检咨询为幌子,诱骗老年人购买各种“神奇药物”治病;有的抓住老人疼爱家人心理为诱饵,谎称老人家人遇上车祸、欠债等紧急情况,忽悠老人上当转账;有的抓住老人贪小便宜心理,在路上假装捡到贵重物品,故意让老人得到好处共同参与“分赃物”,再用现金换假贵重物品。虽然这些常见的诈骗套路已经被多次曝光,但是还是有一些老年人疏忽上当受骗。这说明,一方面,防诈骗的宣传推广不够,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尤其是新事物少的特征,“送知识进家门”,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比如,社区民警及工作人员,带上犯罪分子诈骗工具进社区、到老人家进行实物宣传,或者联合金融等部门开展反诈骗知识普及,以此增强老年人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不同类型诈骗的针对性打击力度不够。既然各种各样的骗局能“精准”地捕捉到受骗人群,那么打击诈骗犯罪也应该“精准化”。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老龄化作为人口新陈代谢的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挑战。让老人远离诈骗,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出手。对于银发诈骗行为,市场监督、司法、公安等部门应加强互动合作、快速反应,严厉打击,共同织就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斩断伸向老人的诈骗黑手,让银发社会不再有银发诈骗之扰,实现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