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系列综述①

竞争上岗甩“穷帽”



□ 记者 林阿玲


“精准扶贫润民生,忠厚勤廉永和谐。共产党好。”今年春节,傅富先换下这副去年贴在家门口的春联,挂上了一副新对联:“吉祥如意年年好,事业兴旺步步高。心想事成。”

傅富先是上杭县白砂镇大科村的脱贫户。23日,记者走进他家,只见火红的春联和灯笼,将刚装修一新的三层楼房映衬得格外喜庆。“过去实在太苦了,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傅富先感慨地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政府的激励性扶贫帮助后,我家日子就像春联上写的一样,一年比一年好!”

原来,为了给脑瘫的小女儿治病,傅家一度债台高筑。2017年初傅富先报名参加激励性扶贫项目,此后逐年领到政府发放的扶持资金及养殖种苗:河田鸡、跑山兔、山麻鸭……四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夫妻俩日夜“泡”在农场。

在政府和种养大户的帮扶下,农场规模迅速做大,傅家年均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还清了外债,建起了新房,被政府授予“脱贫致富示范户”称号……这几年傅富先不仅甩了“穷帽子”,还成为镇里的一名扶贫协管员,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

“元宵过后我打算挖一口新鱼塘开发垂钓项目,以后有资金再做农家乐餐饮项目,将农场发展成‘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的综合模式。”聊起未来,54岁的傅富先壮志凌云。

在龙岩,让傅富先等一大批群众从贫困中跳脱出来的“激励性扶贫”,引领着千千万万贫困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

新机制:破解扶贫“一头热一头冷”困局

老区苏区龙岩有11万多贫困人口,占到全省四分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最为棘手。“干部前脚送鸡,贫困户后脚杀鸡”,过去扶贫单纯送钱送物,使部分贫困户滋生了“等靠要”思想。而事实上60%以上贫困群众具有完全或部分劳动能力,有的想做事,但缺乏资金、技术和路子,信心不足。

如何破解扶贫“一头热一头冷”现象,引导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6年新罗区试点探索开展激励性扶贫:一场贫困户之间的“比拼”在新罗雁石镇益坑村展开,通过比勤劳、比技术、比信心、比口碑,得分最高的罗玉灿无偿获得了4亩集体土地经营权。他利用“竞争”得来的耕地种植蔬菜,当年实现脱贫。

这一成功做法经总结完善后,2017年推广到龙岩全市,形成可复制的激励性扶贫机制: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补台、贫困对象竞争上岗”方式,由各乡镇梳理出扶贫生产项目,贫困户主动报名参与公开竞争,获取项目、技术、资金、岗位等帮扶;经营大户作为项目牵头人,在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全程服务。

“总原则就一条:扶勤不扶懒。去干才能享受政策扶持,干好还能多得奖励。”龙岩市脱贫办常务副主任张木生介绍。

成功“上岗”的贫困户,也并非一劳永逸,政府建立了全程监督考核机制。以永定区岐岭镇的乌鸡养殖激励性扶贫项目为例,贫困户在领取雏鸡养殖30天、120天、出栏三个阶段要接受考核,养殖积极性不高、养殖存活率极低的贫困户,将被取消奖励和养殖资格,而“养殖标兵”则可获追加奖励,并直接入选下一期激励性扶贫对象。

成本低、风险小、收益稳,全新的激励模式一经推广,便得到贫困户热烈响应。武平百香果、长汀河田鸡、连城兰花、上杭乌兔……各地结合特色产业推出一批批激励性扶贫项目,吸引了贫困户竞相报名参与。

“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肯定积极响应啦!”上杭县湖洋镇太平村村民林福成,依托家里的山地优势,2017年报名参加了激励性扶贫养羊项目,刚开始政府送了3头、自己买了4头,当年便实现收益。此后在小额信贷支持和镇里的生产资金帮扶下,规模迅速扩大到100多头,去年养殖收入近20万元。

贫困户:越干越带劲生活有奔头

“最近鸡卖得怎么样?”今年春节前夕,新罗区红坊镇上洋村支部书记杨亮亮又来到村民杨义铉的养鸡场了解销售情况。“还不错,今天又卖了三单。”杨义铉笑答。

“现在大家都叫你老板啦?”“是,叫老板了,呵呵……”杨义铉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自豪地回应道:我想开个网店,拓展鸡的销路,再当个店老板,哈哈……

杨义铉年幼时就成了孤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了帮助他摆脱贫困,前两年杨亮亮鼓励他参加激励性扶贫养鸡项目,给他送来了鸡苗,帮助他走上了养殖之路,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杨义铉就像换了个人,越干越有劲,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于贫困户,光送米送面送钱不行,还要扶志,让他们对美好生活有向往。激励性扶贫就是很好的机制,能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杨亮亮深有感触。

“投身生产后,贫困户的精气神不一样了。”这是记者在采访扶贫干部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许多贫困户参与到就业创业中来,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能,脱贫信心倍增,一些群众脱贫致富后开始“带徒弟”——

连城县莲峰镇赤岭村因病致贫的黄书汉,2018年参加了激励性扶贫养兔项目后实现脱贫,年均纯收入约3万元,去年注册成立家庭农场,带动帮助村里10多户群众一起养兔,共同走上致富路。

武平县十方镇因残致贫的青年肖俊钦,勤奋经营梁野白兔养殖激励性扶贫项目,迅速脱贫致富,如今换位成为项目业主,带动100多户贫困户养殖白兔。

变“送钱送物”为扶持创业就业,激励性扶贫机制实施四年多来,将各地政府、种养大户、贫困户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调动起来,效果极佳。2020年全市策划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达1883个,带动25078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占贫困户总数的67.9%。

2017年底,龙岩这项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2019年4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激励性扶贫,有效破解了脱贫攻坚中‘志智双扶’难题,实现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今后即使丢掉‘拐杖’,掌握了本领的贫困群众也仍可以自力更生走上康庄大道。”张木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