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309元到17万元
□记者 黄俊 通讯员 陈天长
“309元!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个数字!”罗群英说的这个数字,是她2012年6月份当选村支书时村财的余额。这个数字像一个烙印烙在她内心深处,成为激发她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动力。
当年拮据的村财导致选举经费严重不足,罗群英好说歹说从镇里借了1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罗群英等村主干铆足了干劲,他们坚信,生态的改善必将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村财收入的增加。为此,他们进行了多次尝试,在稳住水稻、槟榔芋、烤烟、板栗种植和河田鸡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党员干部先后带头发展大棚鲜切花、蔬菜、火龙果、百香果、黄花远志等,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竞相发展的格局。
罗群英还发现,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村财收入的渠道也逐年拓宽了。“我们的村财有林地收入、山场和土地租金、林下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医疗器械产业园入股分红等等,有些收入是以往我们根本不敢想的。”如今,罗群英已经连续担任三届村支书,村财收入达到了每年17万元。接下来,村里打算进一步与周边的伯湖、南塘、窑下等村“跨村联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把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强,同时,依托电商平台、冷链配送,形成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存储、转运、销售为一体的集约式全产业链,推动村财大幅增收,让村集体实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