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则全胜
——从露湖村看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辉煌成效
□记者 林琳 黄俊 通讯员 陈天长
立春时节,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从长汀县河田镇集镇出发,沿着319国道往东南方向驱车3.5公里,一座花园般的村庄掩映在绿树间,在不经意间就跃入了眼帘。
这里,就是河田镇露湖村,曾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行政村。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数十年接续奋斗,如今这里早已换了新颜。
2月2日—3日,记者来到露湖村蹲点采访,触摸土地的脉动,重温生态的蝶变,再一次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进则全胜”的深刻启示。
绿起来
让荒山重披绿装!这是露湖村几代人的梦想。
在露湖村92岁老党员钟盛标的记忆里,村中光秃秃的山头伴随了自己大半生。高温天气下,把鸡蛋放在山上裸露的砂土上,很快就能蒸熟。他难以想象,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村庄绿树环绕、花果飘香的样子。
1991年,现任露湖村村支书罗群英嫁到了村里。此时,村中的光景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村民们都住在土坯房里,由于缺少燃料,孩子们总是边放牛边割草打枝。在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初期,在山上种草,还要先冻死一季之后,才能让土壤有点肥力,勉强维持下一季种植。“听老一辈人说,之前的村名不是露湖,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湖水干涸、露出湖底,因此得名‘露湖’。”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河田镇是长汀县的重度水土流失区,露湖村则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行政村,全村70%以上的山都是光头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所幸,各级党委、政府没有忘记长汀这块饱受生态恶化之苦的土地。198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到河田视察水土保持工作时总结出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试点,拉开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为了表达对项南同志的感激之情,1999年,河田人民在露湖村的千亩板栗示范基地建起了项公亭,世代缅怀项南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所做出的功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对长汀作出9次重要指示批示。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殷切嘱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支持和倡导推动下,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开启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露湖村牢牢把握住了这些重大历史机遇,几代人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契机,全面封禁保护植被,创新“等高草灌带”治理方法,“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花果山”,村庄行政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70.82%,宜林地造林率达98.7%。让村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年来,为了巩固植树造林的成果,上级相继给予村民煤补和电补;村里还规定,只要有村民盗砍木材,被发现后不仅要惩罚其杀掉家里的年猪分发给村民,还要请人到村里放电影。
“绿梦成真”的又岂止是露湖村。截至去年底,河田镇的水土流失率下降到10.8%,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3.2%。而放眼整个长汀,广大干部群众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通过实施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水土流失治理一、二类县中最低,森林覆盖率高达80.31%。
美起来
绿起来,更要美起来!露湖村提出了“水溢露湖·生态家园”的建设发展目标。
2012年,罗群英当选露湖村村支书,刚上任,难事就来了。村里要在大路口规划建设新村,但不少村民或念旧或心存疑虑,不愿拆除旧房。此时的罗群英意识到,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丝毫犹豫,她与其他村主干带头,一间不留地先拆除了自家旧房,全家人暂时住在工棚里,为此,她的公公一时间理解不了,还将她赶出了家门。“此后,村民们的思想工作逐渐做通了,新村建设也顺利推进,我们还盖起了新村部。这几年,我们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的危旧房、空心房、旱厕让村民留下他们都不愿意,除了施工费用,村里不用花一分钱。”罗群英自豪地告诉记者。
除了建设整齐划一、极具客家特色的民居,露湖村先后实施了公路、干渠、河道绿化,公园建设,新建或改造三格化粪池等项目。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林木种植集中区3处、公园3处,中心村建有休闲康养林2130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平方米,全村80%以上农户房前屋后种植苗木,实现了卫生厕所全覆盖,整个村庄基本形成“林水相依、绿水相融”的格局,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市级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村里探索生态建设新经验的做法入选“2019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与此同时,依托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长汀县的生态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该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63个、市级生态村195个,先后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省级荣誉20多项,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等10多个国家级试点,以及福建省级生态县、优秀旅游县、卫生县城、森林县城,并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第21名。
富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向生态要效益,靠生态谋发展,已经成为露湖村干部群众的共识。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露湖村进行了多次大胆尝试。早年,村里建起了鲜切花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既可务工,也有分红。同时,大力推广“草、牧、沼、果(菜)”生态开发治理模式,开发种植了板栗等果树2600亩,建成了中石油(露湖)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等生态示范项目和一个320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和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村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两山’实践地·富绿露湖村”的定位,立足实际,着力打造水土保持科教园、项公亭千亩板栗园、高端电子商务展销中心、黄花远志林下经济种植基地、百亩荷塘旅游观光基地、百香果采摘基地、儿童体验式农耕基地等“两园一中心四基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体系,村庄发展做到了有“面子”更有“里子”,实现了质的飞跃。
露湖村的发展历程,是长汀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缩影。多年来,长汀县深耕稀土、纺织服装、医疗器械、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成为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和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3+4”现代产业体系。据初步核算,“十三五”期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亿元增加到311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元。2017—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众的“钱袋子”也加快鼓了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268元提高到29016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766元提高到17812元,年均增长8.8%。
青山归来成金山!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决定性胜利成果的不断巩固提升,随着生态优势裂变出更多发展动能,我们可以想见,露湖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长汀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