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不可忘却的红色热土

图为1952年政府出资重建的东庆楼。
□ 张锦彪 文/图
清凉山,坐落在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三坑村,海拔约1380米,主体山脉有斋堂坑、柴皮寮坑、石崆坑、大水坑等十几个大山坑,与新罗东肖后田、永定培丰田地等村相邻,山脉绵延数十里。
清凉山,不仅是风光秀丽的大自然造物,还是土地革命时期闽西的一个重要根据地,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闽西著名红军女战士陈兰(邓子恢夫人)就在这里土生土长。
近期,笔者走访了一些当地长者,得到了一些前辈们遗留的记录资料,借以还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英雄烈士的感人故事。
苏维埃组织屡遭重创
1928年3月“后田暴动”后不久,石门炉谢松飞、大洋张杨廷、马坑张木良等人率先响应,串联周边村庄,并在石门炉的水口庙建立了山马区苏维埃政府和各级乡苏,山马区域包括大洋、石门炉(含太坪头、瓜炉、茶东、寨背)、三坑(含坡坑、柑仔坑)、合溪、马坑、莒洲村的下郑、上郑、林坑园、三井等自然村。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引来国民党军阀疯狂镇压,1929年7月,苏维埃号兵谢泉发(石门炉人)在适中墟,被适中保安队发现,抓去打死,成为第一个牺牲的革命战士;同年11月的一天早晨,驻防崎赖村的国民党刘和鼎部,派100多人包围石门炉,抓走包括一般群众在内的17人,其中仅担任几个月苏维埃主席的谢松飞身份暴露,被送龙岩杀害。
1930年1月,石门炉谢瑞雄接任乡苏主席,再次被反动派盯上;6月13日,适中保安队串通金山红营军阀洗劫石门炉,杀害苏维埃号兵谢椿连和秘书谢志连(均为石门炉人),烧毁村里八座大楼,并烧死一位因双目失明无法逃出的老妇,劫走村里所有财物和牲口,当地苏维埃再次受挫。
1932年3月,红军第二次打回龙岩,帮助当地以当时的莒溪乡(现莒州村、三坑村一带)成立第六苏维埃政府,地点改设在三坑铁炉,主席仍由谢瑞雄担任。五月初二,西山龙支战民团的两个团丁假冒白土区游击队,欺骗谢瑞雄说游击队大队长在茶东欲与主席谈话,到了茶东后,民团团丁拔出短枪显示民团身份,将谢瑞雄抓获并押到适中公馆后三脚楼交给龙支战,再转交适中保安队团长谢仰其押管,后来,经谢瑞雄所在各村家长、群众向谢仰其取保,在被罚交军费500大洋后转为在适中龙埔林洪荫外甥家监视居住,但不准回石门炉,刚刚恢复的苏维埃,又一次遭到破坏暂时停顿,直到九月初八,十九路军打到龙岩才被释放。
群众百姓意志坚强
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提出了一系列惠及普通百姓的政策,大大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参加红军、保护红军、支援红军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1929年5月19日,红军来到石门炉村,当地就有20多人参加红军,在各级苏维埃的组织动员下,后续仍不断有许多人自愿参加红军,其他群众以各种不同方式为红军筹措物资,帮助红军收集情报、传递消息。
当地群众发明了“串担”装盐(捣通竹节,往竹筒内装所送物品)、“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大蒲包装饭”等办法,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游击队送米、送药、送日用品。许多村民因此被强迫移民并村,一些村庄被洗劫一空,许多人因此献出了生命,一些家庭因此被杀光成为绝户。
1936年11月国民党第三师军阀占领石门炉,再次放火烧毁了村里剩下的16幢横楼和厝。
1933年7月,邱金声领导的红八团击毁敌运输车缴获了一批布匹,交给地下交通员谢增金和谢长旺(均为石门炉人)保管,不料在深夜转移布匹时被叛徒陈乾寿发现,并到崎赖村国民党军第十师八团告密,第二天凌晨5时许陈乾寿带着100多国民党军包围石门炉,并把全村群众押到公王草坪,陈乾寿指认谢增金、谢长旺两人藏匿布匹,为红军提供粮食物品,首先杀害谢长旺,再用刺刀先捅穿谢增金的肚子,谢增金仍不屈服,最后,敌人用刀将他的头砍成两半。随后石门炉村民被第一次整村移民到三坑、合溪、莒州等地,次年春返回。
1936年7月,因邓子恢在石门炉秘密活动被白匪知悉,全村群众再次被移民。11月,国民党第三师进占石门炉,群众无法回村,直到后来实现国共合作,1938年3月村民才回到村里。
据原苏维埃主席谢瑞雄记录手稿,那段时间仅石门炉、大洋两个村,除跟随红军参加前线战斗牺牲或失联烈士外,在当地被杀害的革命烈士就达17人,14户家庭成为绝户。
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国民党军对留驻的红军进行疯狂清剿。因为清凉山及周边村庄有良好的革命基础,1935年春,邓子恢与张鼎丞、谭震林等带领红军游击队转移来到这里,驻扎在“石崆坑、柴皮寮坑”等山林内。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机关随迁清凉山,吸收大洋村张杨俊、石门炉谢添元为特委委员。
转移上山的几百名红军游击队员住在清凉山寺内,邓子恢(当时化名“老李”)、张鼎丞(当时化名“老吴”)、谭震林等领导人则是在附近的“水洋仔坑尾”“柴皮寮坑”分别搭寮居住,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当地交通员、接头户传递消息和进行补给。
邓子恢等领导人以清凉山为根据地,以石门炉、大洋、三坑、马坑等为基点,辐射周边的莒州、竹仔炉、城坑、山坪头等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不断扩展适中、永福、南靖等区域的革命势力。红军队伍采取游击战术与敌战斗,分别于1936年2月9日在白土,12日在东坑、岩山头等地与当地国民党军队发生战斗,并取得胜利。
凭借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援和清凉山坑深林密的天然屏障,驻龙岩的国民党军一次次清剿均以失败告终。1935年至1937年间,国民党再次从广东调集一个营来到清凉山清剿红军,因事先获得消息,所有人分散到山林各处隐蔽,敌人的清剿又一次失败。
1937年底,清凉山的红军游击队离开深山老林,编入新四军,于1938年3月奔赴抗日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为感谢石门炉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贡献,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28日,派由李步新副团长率领的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中央苏区分团第七分队到石门炉开展慰问,并于1952年拨出专款帮助石门炉村民重建家园,重新建设了东庆楼和横楼,修建了其他被烧毁的房子20多处,还出资帮助修建水渠10多条。
邓子恢、陈兰、张鼎丞等回来总要看望慰问这里的乡亲们,他们的子女也每隔几年就会回来,到清凉山瞻仰父母亲曾经战斗过的遗址,缅怀先辈的革命精神,看望家乡父老乡亲,2017年8月9日,张鼎丞之子张泰山、邓子恢之女邓小燕、谭震林之女谭泾运等6位曾经在清凉山战斗过的革命前辈的子女再次组织回到清凉山追随先辈的革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