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发将军的故乡情


图为张水发将军。

□ 项华宗

张水发,连城县林坊镇张坊村人。他13岁参加革命,曾三次偕同家人回张坊村探望乡亲,解决“行路难、吃水难、校舍危”等难题。张坊村,原属城关文川乡,后文川乡拆分成莲峰、林坊,现归林坊镇管辖。

张水发,又名张明,1919年5月生于连城城关,1932年6月正式参加红军,后分配到中央军委二局任译电组长,参加了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入党。到达陕北后,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1953年参加志愿军入朝鲜,任志愿军74师副师长、24军副参谋长。回国后,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

1982年,一回张坊村

1982年6月,时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的张水发偕同夫人、儿子第一次回到故乡张坊村。

一下车,张水发来到张坊时任大队长张显贵家,感激地说:“感谢当年你对我侄儿张永泉一家无微不至的关心。”看着一旁英俊高挑的帅小伙问道是谁家的,张显贵说是他的儿子张扬勋,张水发叮嘱道:“年轻人要好好干,多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张显贵人很好,当年经常借谷子救济我们一家。”回忆往事,张水发的侄儿张永泉感激地说。

1989年,二回张坊村

1989年3月,张水发应邀回连城,住在县招待所,时任村支部书记张昌林、村主任张观生到下榻处汇报村里工作。张水发得知张坊办学和出行困难,他说要到村里看看。

第二天,张水发偕同家人前往张坊村。从县城往张坊的路是黄泥路,坑坑洼洼,他对陪同的县政府办副主任张长明说:“当年我在这里搞革命活动,50多年过去了,这里没什么变化,应当尽快让村民富起来。”

“县里能否拨些款修这条路?”他叮嘱陪同的连城县有关部门领导。

张水发来到张坊小学,只见七个土墙教室斑驳脱落,教室地面还是黄泥地。

离开张坊时,张水发神情凝重,对身边陪同人员说:“孩子是张坊发展的希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呀!”

当年,连城县拨款4万元用于修缮通村公路,拨款6万元给张坊小学用于兴建教学楼。

1992年,三回张坊村

1992年5月,张水发第三次回到张坊村。他走访了退休干部张扬椿、张桂芳两位宗亲,与他们促膝谈心。

据称,张水发回忆:旧社会他的父亲因他参加红军受牵连锒铛入狱;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做主人,妹妹命运得到大改变,小妹张桂玉是第四电子工业部电子研究所工程师等。

离开张扬椿、张桂芳两位宗亲家,张水发再次来到张坊小学。看到还有几间教室摇摇欲坠,他对宗亲张长明说:“你是县里的侨办主任,能否发动华侨捐款,我和县里说一下,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1993年12月,由连城籍爱国华侨周千和先生捐款10万元和县财政拨款7万元兴建的千和教学楼落成。

张水发三次回张坊村两次前往张坊小学,这位革命老人心中有底,把张坊发展寄托在办好教育、培养后代上!此外,他还为该村编纂的《张坊村志》题写书名。

2007年底,张水发将军在昆明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孩子要多回张坊村探访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