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体设施日渐完善,发挥老年人余热——

让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记者 刘玉荣 池银花 通讯员 赖文光

老龄化进程加快,市政协委员提出了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三点建议。上周我们关注到老年大学将新建分校和校舍解决老年教育的问题。本周,记者采访了市财政局、市卫健委等部门,了解了在公共文体设施等方面如何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12月3日傍晚,家住禹洲城上城的居民王大爷和邻居一起去湿地公园散步健身,他的爱人林大妈则来到公园跳广场舞。这样的生活已成为龙岩很多老人的日常习惯。近年来,我市的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也为老年人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场所。

记者从龙岩市财政局了解到,我市利用体彩公益基金持续加大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中心城区至2020年已建成绿道13条,总长200余公里,将主要公园、学校、景点串联成绿色森林城市“花园长廊”。同时,积极推进公园依据标准规划体育用地、配置健身设施。如,在莲花山公园木栈道群众较密集区域配置便民体育设施,登高山公园铺设环山塑胶跑道,大锦山公园设置全长8.6公里的环山自行车道,并配套共享单车系统,发挥了公共体育设施对民众参与健身活动的吸附效应。

据介绍,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我市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除完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群的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全市7个县(市、区)也按照当地优势运动项目发展的需要兴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如永定区体育公园、漳平全民健身中心等。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按照“四结合”主线,即与新农村示范点、家园整治及村容整洁、庙宇、祠堂建设和特色小镇(村)结合,促进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7个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2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中心,29个社区室内健身房,34个街道(乡镇)笼式足球场,12个门球场,4个笼式篮球场,累计更新改造全民健身路径300余条,各县(市、区)还建有登山、骑行、游泳、漂流、自行车等各类便民体育设施,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记者还从市卫健委了解到,我市把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列入了《龙岩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2018年7月,我市组织开展了《“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发现我市已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倡导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经验、技能优势,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一方面,用活用好“银发人才库”和“高级智库”等资源,引导老人为全方位推动龙岩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言献策。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全市老同志自发创作文艺作品700余篇(首),讴歌最美逆行者,共有万余名老党员捐款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搭建载体平台,开展银发志愿服务。今年以来,老同志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科技扶贫、扫黑除恶等服务5000多次。我市还挂牌成立了“红土桑榆老党员工作室”28个,常态化开展服务。如苏德才、陈玉江等老同志在疫情期间受理医患调解案件16件,已成功调解2件。

此外,每年“敬老月”期间,组织各级各成员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系列庆祝活动,也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市卫健委表示,今后我市将把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目标任务列入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专题约6篇,此为第三篇,敬请关注)